news-details
所謂成長,並非是要「改變自己」,而是「學習如何從掙扎這一端走向優勢」。(圖 / shutterstock)

你可知,世界很多的名人,有屬靈影響力的講員、作家,他們私底下其實都是「內向者」嗎?

《你能成就的,比想像的更大:內向爆發力的覺醒》一書由「道聲出版社」出版,作者葛.霍莉(Holley Gerth)強調,無論天生內向或外向,都具有難以置信的天賦和潛力。

 

而事實上,人們之間的區別不在於「內向」還是「外向」,乃是是否學會克服自身掙扎擁抱神賜予的力量

 

「內向者」默默對世界作出貢獻

你可知,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牧師兼作家陸可鐸、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茲、美國籃球明星麥克.喬丹、慈善家雷德莎修女、作曲家貝多芬、女演員奧黛麗.赫本、聖經中的摩西,他們其實都是「內向者」。

 

內向」不是說喜歡閒聊或社交程度多寡,而是指此種性情內建在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

 

53%的百萬富翁認為自己是「內向者」,一項令人驚訝的十年領導力研究顯示,內向的首席執行長「可能超過董事會和投資者的預期」。

 

即使,在銷售這一高度社會化的領域,涵蓋近四千名銷售人員的三十五項研究分析顯示,內向者也同樣成功

 

內向者往往擁有重質不重量的深厚社交網路,包括長期的關係,這顯著增加他們的整體身心健康

 

內向者慷慨又富有創意地對文化作出貢獻,若無內向者的默默努力,許多改變世界的偉業、藝術作品和創新則不可能存在。

 

內向者的能力,令人驚奇

「內向」與「外向」並不是一分為二其實,所有人都處於內向與外向的座標中,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位置,使之成長茁壯。

 

你是否也好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在這個座標上的位置?

 

也許,你聽說過個人喜好、社交方式,或是否害羞怕生,決定了「內向性」。然這些並非事實,實則是「你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決定了你是內向還是外向

 

同時,人的神經傳導物質、神經系統、大腦路徑,都有助於決定個人在內向/外向座標中的位置。

 

因為,「內向者」和「外向者」的神經系統,對於外部刺激的反應不同,主要是來自三個原因:

 

原因一》我們的「神經傳導物質」

神經傳導物質是化學傳訊者,有助於塑造人的反應和行為。

 

當內向者轉向內心、專注於想法、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做自認為有價值的工作時,大腦會釋放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

 

內向者會受到內部獎勵的激勵,比如:靈光乍現時的喜悅、深厚關係的慰藉,以及卓越工作表現的滿足。

 

善意的外向者可能會鼓勵內向者在生活中「加點樂趣」,卻忽略了對內向者來說,他並非是安於現況,而是選擇他自己最滿足自在的方式;對他來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本身就是樂趣。

 

原因二》我們偏向依賴「交感神經系統」或是「副交感神經系統」

「外向者」天生會消耗精力,「內向者」則會保存精力。

 

自主神經系統包括兩部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系統讓人做好行動的準備,與「戰鬥逃跑」反應有關;副交感神經系統則使人「放鬆恢復」。

 

其實,內向者在高刺激情況下,被迫依賴交感神經系統會感到心力交瘁。內向者的副交感神經系統,使其經常在「更少、更少、更少」中找到快樂。

 

原因三》我們的「大腦路徑」

當黛布拉.強生博士掃描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時,發現兩者使用的主要大腦路徑也不相同。這些路徑與「智力」無關,而是與「如何處理問題」有關。

 

內向者的大腦主要路徑更長、更複雜,更集中在內部外向者的大腦主要路徑更短、更直接、更集中在外部

 

外向者依賴「短期記憶」,此時此地;內向者則從「長期記憶」中汲取更多,考慮到過去、現在和未來

 

由於內向者以那樣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因此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給出回應;內向者不是「遲鈍的思考者」,而是「深度的思考者」。

 

你在內向/外向座標上處於什麼位置?

請對以下每段敘述以1到10來評分。

 

1代表「完全不符合我的情況」,10代表「非常符合我的情況」。

 

把你的總分加起來,根據得分,在下方圖示中,找出自己在內向者/外向者座標上的位置。

 

□我更喜歡獨處。

□我更喜歡讓他人成為關注的焦點。

□比起和一群人閒逛,我更喜歡與人單獨相處。

□我開口之前先傾聽和思考。

□我作決定之前需要時間考慮。

□我被深刻的對話和思考所吸引。

□我需要時間獨立思考和充電。

□我善於觀察,經常注意到別人忽略的事情。

□我更喜歡在安靜、獨立的環境中工作。

□我全神貫注而不是注意力分散時,狀態最好。

  • news-details
  • 內向者/外向者座標圖。(記者製圖)

人被創造為「內向者」

人受造,是何等奇妙可畏。人的內心世界是洞察、創新、突破、解決問題,以及與神親密聯繫的發源地。

 

當我們轉向內心時,並不是退縮或壓抑,而是選擇置身於一個充滿創意沉思想像的神聖空間。

 

從神經傳導物質、神經系統和大腦路徑的差異,顯示出一個人被刻意設計成「內向者」和「外向者」。

 

這世界有許多互補元素,需要內向者和外向者,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天賦和技能可以貢獻世界。

 

葛.霍莉分析,接納真正的自己需要勇氣和努力,尤其是當有股壓力希望我們成為「不是自己本來的樣子」時。

 

我們是誰」伴隨著潛在的掙扎和優勢,所謂成長,並非是要「改變自己」,而是「學習如何從掙扎這一端走向優勢」。

 

這樣做,可以啟動天賦,提高幸福感,並使我們有能力為世界作出最大貢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