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時隔100年再次在巴黎舉行的盛會,因「某段表演」而引發爭議,遭到世界各國政要譴責,並引起一部份宗教團體及信徒的廣大關注、強烈反彈,但也有人持不同觀點。
2024年巴黎奧運開幕式,不同以往在標準體育場,選擇在塞納河水域舉辦,隨著象徵法國國旗的「藍、白、紅」顏色在奧斯特利茨橋上空綻放,歌聲、笑聲、歡呼聲在塞納河兩旁迴響。
某段表演與《最後的晚餐》相似?
事件來由與發酵
奧運開幕式分成12章節中,在第8章 Festivité 中,包括3名變裝皇后在內的18名藝術家的表演,被指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達文西的名作《最後的晚餐》中,耶穌和門徒共進晚餐的場景肖似,進而引起世界各國政要及基督教、天主教團體譴責。
《最後的晚餐》畫作為達文西以聖經素材為靈感,主要描繪耶穌基督受難前,與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的畫面。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克.強生(Mike Johnson)於台灣時間28日在社群平台表示,「昨晚對『最後的晚餐』的嘲弄,讓世界各地觀看奧運開幕典禮的基督徒感到震驚和侮辱。」
並引用約翰福音1: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認為信仰和普世價值的戰爭無止境,不過真理與美德永占上風。
此一風波甚至影響到奧運贊助,美國電信巨頭C Spire質疑該表演橋段「嘲諷基督信仰的重要時刻」,27日便在社群平台宣布,撤銷所有對奧運的廣告贊助。
密西西比州州長隨後也在X發文挺C Spire,表示,不允許嘲弄神,C Spire只是畫了一條恰當的界線。
除了政要、公司企業,包含法國主教團會議(Bishops’ Conference of France)等多國的天主教主教,在表演亮相後,紛紛對此表達譴責。
德國天主教帕紹教區(Diocese of Passau)主教奧斯特(Stefan Oster)稱,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開幕式,期盼賽事和平舉行,「然而,這個稀奇古怪的『最後的晚餐』是最差的橋段,在整個脈絡中完全是多餘的。」
Last night’s mockery of the Last Supper was shocking and insulting to Christia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o watche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Olympic Games.
— Speaker Mike Johnson (@SpeakerJohnson) July 27, 2024
The war on our faith and traditional values knows no bounds today. But we know that truth and virtue will always… pic.twitter.com/s88c9ymG9j
藝術總監解釋靈感來源並非來自《最後的晚餐》
對此,2024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發言人戴侃(Anne Descamps)在記者會中致歉。
「很明顯地,我們從未意圖對任何宗教團體表示不敬,(開幕式)設法讚揚群體的包容性……若有人覺得被冒犯,我們真的很抱歉。」
而開幕式藝術總監托馬斯.喬利(Thomas Jolly)表示,此場景靈感並非來自《最後的晚餐》,而是17世紀荷蘭畫家Jan van Bijlert 創作的《眾神的盛宴》。
他向法媒「商業調頻電視台」(BFM)解釋,該場景旨在促進對不同性別及各種性別認同的包容,「我們的想法是舉辦一個與奧林匹斯眾神聯繫在一起的大型多神教派對。」
托馬斯又說,作品中沒有任何嘲笑或誹謗任何人的意圖,「我想要一個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實現和解的儀式,同時也是一個展示我們共和國自由、平等和博愛價值觀的儀式」。
他指出,想傳達「愛與包容」,而不是「分裂」的信息。
不同觀點:表演從構圖上來看
數一數該幕的表演人數,餐桌前不只有13人(耶穌基督加上12門徒)。
有脆友以「晚餐不是最後,餐桌也不只13個人」為題發文,指出該表演靈感並非源自《最後的晚餐》,而是17世紀荷蘭畫家Jan van Bijlert的《諸神盛宴》,畫作內容是希臘諸神慶祝著婚禮,為托馬斯之說法佐證。
也就是說,托馬斯之創作出發點,不是為了嘲諷任何宗教信仰。
另外,在臉書社團「Classical Art Memes Unmoderated!」(暫譯,未經審核的古典藝術迷因)對該話題熱烈討論。
網友根據畫作與表演照片分析,希臘神話的起源早於基督教,開幕式的表演是參考《諸神盛宴》,奧林匹斯眾神慶祝海洋女神忒提斯,與希臘國王佩琉斯的婚禮。
而太陽神阿波羅(戴著象徵太陽的髮箍)跟原作一樣,位於餐桌的中心,並非人們所認為的在影射耶穌基督,圖畫前景則是酒神戴歐尼修斯。
基督徒教授:藝術性的嘲謔無須大驚小怪,宗教性的自尊卻須更加警惕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道維,於臉書對此分享個人見解。
針對該表演引起法國天主教與部分基督教團體或個人表達抗議,他認為雖可以理解,但也可能誤導信徒,搞錯信仰的內涵。
首先,這個開幕活動本身也有很多其他類似的嘲諷部分,例如:對巴黎的公共交通、法國大革命時被處決的瑪麗皇后等。所以,不必覺得是針對基督信仰。
其次,從官方說明與創作者過往的作品可知,該作品本身的參考是來自於17世紀法國藝術家Jan van Bijlert的《眾神的盛宴》(1635年)——希臘眾神慶祝的婚禮的場合,阿波羅在桌子中央加冕和前景中的戴歐尼修斯(希臘神話的酒神)。
毋需對號入座或氣急敗壞
而第一次看到這段表演時,王道維的確覺得像達文西的《最後晚餐》。他認為,創作者或大部分觀眾不會沒有類似感覺,但若在諷刺或改作達文西的作品,感到受辱的應是達文西本人,基督徒或教會本來就不必對號入座。
事實上,達文西是一個同性戀者,其宗教性繪畫作品本就常超越傳統,包含《最後的晚餐》,當中所穿的衣服與桌椅安排方式並非猶太人式,因此作品剛開始也不為當時教會所接受,覺得不得體,只是後來名氣實在太大,後世基督徒將之「神化」為信仰的圖騰。
王道維認為,就算創作者或主辦單位刻意嘲諷基督教信仰,其個人反而覺得更好,因為這應不是基督教或教會又作了「什麼錯事」而被嘲諷,「那基督徒為何要覺得受辱?」
耶穌在世上沒有作錯事,一樣常被真實的嘲諷、羞辱,甚至被陷害而釘在十字架上,那麼若當代基督徒能不是因為自己的錯,而被世人誤解,雖然很遺憾,但實在不必過於氣急敗壞。
因為耶穌也早就說過:「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馬太福音5:10-11)。
該發文引來正反兩面的留言,有網友認為:
「冒犯基督教與天主教已經成了政治正確;他們怎麼不冒犯其他主流宗教呢?換言之,基督徒實不必合理化這一類惡意行為;而且應當有所回應。」
「基督徒急於護教,成了上帝的紅衛兵」
「被冒犯了有所回應是現代公民的權利。並沒有不適當。只是心靈上宜盡量作聖經所教導的方式思考,不論結果如何,都要喜樂而不怨恨。聖經還教導一邊臉被打了另一邊臉也任由他人打。還有要變賣所有去濟助窮人…等。」
「我完全不覺得有被冒犯之處,樂見多元文化的展現,只要諷刺與挖苦的不是弱勢,我覺得多數基督徒都有雅量平心靜氣看待這個開幕典禮的表演。」
巴黎奧運點燃聖火最關鍵的是,「法國傳奇足球員」席內丁.席丹將聖火傳給「西班牙紅土之王」拉斐爾.納達爾。(圖/@EmmanuelMacron X)
如何在表達自由跟尊重信仰間平衡?
此事引發的效應產生兩極化的看法,但也藉此看見創造的奇妙,每個人有不同樣貌、個性與恩賜,獨特性和多樣性,因而豐富了社會文化與思想,也讓彼此相互學習成長。
藝術和文化表達時會引發爭議,日常人際互動偶會發生衝突,卻也開啟對話和理解的契機,因為,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相信每件事背後都有神的美意。
「如何在尊重個人自由和信仰價值觀之間找到平衡?」值得一同思考和努力;願每個門徒的生命都散發基督馨香,成為世上的光與鹽,去正面、智慧地影響世界價值。
(參考資料/National Review、The Guardian、Reuters、B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