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有些人可以很快就做出決定,有些人卻很難做出決定,但人的每一個決定,其實都對自身影響至深。

 

《先問!再決定:逆轉人生的5個提問》一書由「天恩出版社」出版,作者安迪‧史丹利(Andy Stanley)分析,你的人生成為今天樣子,終究都是因你所做的決定而造成。你的決定影響著生活方向和品質未來也將由你的抉擇所決定。

不只是一個決定

「生活」是一連串不間斷的決定,每個人天天都在做決定,每天都要做很多的決定。而你的決定,譜寫了你的故事

 

一生中,人也許無法掌握所有事情發生,卻能掌控「你的決定」。你的決定」等於「你如何控制你的生活」。

 

決定你的方向盤操縱桿鍵盤。每個決定,都成為人生故事永遠的一部分。

 

你想講什麼樣的故事?

你是否思考過:你的生命故事,你想講什麼樣的故事?其實,無論你想講關於自己的什麼故事,好消息是,決定權在你手中!

 

實際上,你的私人決定不會永遠只是私人的事。個人的決定會影響到其他人,一旦你的故事成為他們的故事,也就成為他們要講述的故事

 

人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有一個結果一個後果一個成果,可能是好的不好的想要的不想要的預期的非預期的。無論如何,這個結果會永遠成為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舉例:你的朋友想出去玩,但你因第二天要考試,而拒絕邀約。他們一直吵你,但你頂著壓力,留在宿舍。結果,你的考試得高分,以榮譽之姿畢業,拿到文憑。而大學的朋友們……你不確定他們現在在做什麼。

 

由此可思考,當你在做任何重大決定時,都應先停下來,向前看,然後問自己:「我想講什麼樣的故事?

 

所有人都想要成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向前觀看,你可以擁有這樣的未來,但這需要你在做決定時先暫停下來,自問:「當這場危機、這個機會、這個誘惑過去之後……當它變成我想要講的故事時……我想講什麼樣的故事?

 

這也就是,在所有可能選項中,你希望哪個選項成為你故事的一部分?

 

無論事情「正怎麼發展」或「已經發展」成什麼樣子,你都要為自己負責,你可以譜寫自己的故事。

 

「錨定效應」的影響

人們做決定時,不會以「故事角度」來考慮的主要原因是——

故事」是「以後的事」。

決定」是「現在的事」,而以後再去考慮以後的事。

 

做決定當下,我們往往因感受到的「壓力」和「情緒」而分心。情緒如迷霧,使人無法看得更廣更遠。只是,以後再去考慮時,通常已無力回天。

 

實際上,你知道情況會怎樣發展。在當下,你的最後期限到了,必須做出決定,且必須盡快做出決定。

 

就像——

若你不做出決定跟對方結婚,對方就會離開你。

若你沒達成業績目標,就會被開除。

 

承受壓力時,你很難考慮到明天,更別提將來要講的故事;你必須熬過今天。

 

這時,你只考慮「你的選項選擇」,而並非「你的故事」;只考慮「立即的結果」,而非「最後的結果」。因為,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眼前」,而非「最後的結果」。

 

然而如果倒過來看,事情就會變得更清晰。因你最糟糕的決定,通常是摻雜著強烈情感的推波助瀾,是不理性的,是情緒化的

 

比如——

那個東西是如此吸引人,你就買了。

和他約會是如此吸引人,你就進入婚姻了。

因著那是如此吸引人,你就抓住這個機會了……。

 

這類事情層出不窮。

 

當回頭看時,你因著後悔而會懷疑「自己到底想什麼」;而原因是,因你看到那東西對自己具強烈的情感吸引力。

 

實際上,人在做決定的過程一旦摻著「個人慾望」,在某種程度上這人就失去理智,也就是失去理性思考思辨能力

 

此種特殊認知偏誤被稱為「錨定效應(Focalism)」,受害者因過度關注在一件事上,以致忽略周遭一切

 

錨定效應,或稱「聚焦主義」,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種傾向,在做出決定時,過分依賴初始訊息及其所引發的情緒。初始訊息因著伴隨而來的感覺而得到增強,變得比生活更重要,並且污染或模糊其他應加以考慮的事實和訊息。

 

也就是,當事者基本上對周圍環境和做決定的大格局失焦,反倒過度關注眼前的事物、機會、選擇或人物。

 

安迪‧史丹利建議,當遇到具有強烈情感吸引力的任何人事物時,請按下「暫停鍵」,而不是「播放鍵」。強烈的情感吸引力應觸發「警報」,而不是「綠燈」。

 

當某個事物在情感上具有吸引力時,你不應「靠過去」,而是應「退後一步」。退後一步,是因為任何具有強烈情感吸引力的事物,即使是「正確的事情」也會「蒙蔽你的判斷力」。

 

所以,先暫停一下,釐清自己的思緒,回家好好想一想。找個朋友談談,想想你的故事。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