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急遽發展,大量的社群平台、影音資訊充斥其中,讓人不知不覺中每天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在網路當中。
那麼,你是否曾注意過,每天到底用了多少時間在網路上嗎?你覺得每日用多少時數是合理的?超過多少就該算是過量?
網路使用習慣的再思
針對這個問題,曾在加州河濱市涼鞋教會(Sandals Church)牧會10年,現為獨立傳道人兼基督教信仰書籍作家、自媒體經營者的卡洛斯‧惠特克(Carlos Whittaker)牧師於近日驚訝的注意到,「透過週日早上iPhone的統計通知,系統告知他過去一週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是平均每天7小時23分鐘。」
這個數字讓惠特克很快地換算一番,然後更訝異的發現,按照目前的使用頻率,等於每年有將近100天時間,是全天候24小時都在網路的消磨中度過。
惠特克也想到,再換一個算法,若他的生命可以活到85歲,那大概有10年的時間都拿來上網。即便他的事工多半圍繞在社交媒體上,「但還是太多了,有些事情需要改變!」
為此,惠特克發訊請教了在美國自媒體圈中十分知名的精神病學家丹尼爾‧阿門(Daniel Amen)醫師,請教他「若想要讓大腦認知有真正的改變,我該離開3C產品與社群、影音多久的時間?」答案是2個月。
離開網路7週、開始新生活
以醫師回應的「2個月」為基準,惠特克展開他的改變旅程,並一路使用沒有液晶螢幕的傳統相機記錄整個過程,包括到加州沙漠中與本篤會修士一同度過兩週時間、在俄亥俄州的農場短期工作兩週、全心全時的與家人度過三週時光,足足有7週都不曾連上網際網路。
受訪時,惠特克進一步分享,當他意識到自己可能被網路過度綑綁後,就決定尋找完全不會被網路和3C捆邦的居所。這時他太太建議,南加州的沙漠中有一家本篤會修道院,師母的父親年輕時曾在那處擔任志工,可以聯繫後前往靜修。
而後也是透過朋友的介紹,惠特克前往了俄亥俄州一座養羊的牧場,當時住了兩個禮拜,期間也幫忙農場主人作些飼養羊隻與清掃的農活。
在外一個月後,惠特克決定回家陪伴親愛的家人,因他察覺「在本來就沒有網路的地方操練遠離網路相對容易,但回到家後我還能有一樣的自制力嗎?」
將眼目定睛於神、走進受造世界
進一步分析這七週的獲得,惠特克指出更深切的感受到:我們過度被網路資訊帶著走,大量訊息、符號充滿在腦海中,使人無法注意到生活中其他事物。
因此,當惠特克開始學習遠離網路,第一週他就感到腦袋彷彿經過一次大規模的解構後重組,「這讓我再次堅定信仰、要將眼目定睛於神。」
惠特克提醒,容納過度的資訊只會造成消耗,讓所有心神都注目在網路百寶盒中,因而不知不覺地遠離了神。再加上網路的「多工」特性,也更容易讓人無法專注、無法仔細品味生活,與當中存在的各種訊息或道理。
「縱然在遠離手機的前四天,我經歷了心悸、恐慌、盜汗,彷彿藥癮發作的感覺,但在修道院中,一天有23小時都是靜默的,讓人必須要好好面對與真實地思考自身處境。」
堅持到第五天,惠特克突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除了不再為無法連上網路焦慮,最重要的是,更願意走進神創造的世界,「例如以前想知道現在溫度,就會打開手機看溫度計;一有疑問就也都透過網路搜尋,現在則是會走出去找答案,或用問的,有更多的人際互動。」
同時,放下手機也幫助惠克特從過度掌控的慾望中走出,不再使用定位APP來確認孩子的一舉一動,「選擇相信他們和父母說的,什麼時候會回家、打算要去哪裡。」
專注回到神面前,還幫助惠克特遠離資訊爆炸帶來的憤怒,不再為過多但可能不當的訊息感到生氣,也不會為大量程式的訊息提醒覺得暴躁,「縱然慢一點,有些訊息甚至要到過一天才能從實體報刊中獲得,但我覺得更加回到上帝造我們最初的模樣。」
若想效仿惠克特,離開網絡的過度綑綁,相關網站則提出以下7大建議:
1.培養新嗜好:任何興趣都可以,只要確保不是使用3C或網路相關的產品。
2.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關掉所有網路設備,專心享受彼此陪伴
3.設定離線裝置:可設定一台電腦或平板,是沒有連上任何網路裝置的,若有需要靠電腦完成的工作,則用這台裝置進行,能更專心且避免干擾。
4.學習透過實體資源來找資料:不是所有問題都只能透過網路搜尋來獲得,至實體圖書館、書店也都能找到解答。
5.使用網路定時裝置:若對個人自制力實在缺乏信心,目前也有許多應用程式可安裝與設定網路連線時間,以避免過度耽溺。
6.選擇實體課程而非線上課程:儘管線上課程非常方便,但面對面的授課仍有無可取代的優點。包括能即時得到教師回饋,學到新知能外,也建立更多人際關係。
7.設定將3C產品全面關機的時間:設好時限,在晚上將電腦、平板與手機全面關閉,讓個人與機器有時間完全停下來,避免睡眠被網路資訊中斷、干擾。
參考資料:Baptist Standard、theorder expert、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