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如何克服手機成癮?這不只是青少年的問題,螢幕只是一面黑鏡,反射著「每一個人」的內在慾望。(圖/shutterstock)

面對兒女使用手機,身為父母的你,是否將教養方式受限於:「不,你不能擁有手機!」、「不,你不能使用那個APP!」、「不,你永遠不應該...」,然而若僅停留在說「不」,我們並無法領人跨足於學習「治理」及「榮神益人」。

 

近日,義大利、澳洲等國皆針對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提出訴求,面對人們益發強烈的抗議呼聲,Meta旗下的Instagram推出專屬青少年的帳戶,作為最新因應舉措。身為基督徒的父母們,您如何進一步看待此事呢?東尼‧萊因克回答關於「如何克服手機成癮」的問題,提出攻克己身的「得勝四階段」,表示,看見「外在問題」只是數位排毒的第一步...

  • news-details
  • 上圖:義大利教育家丹尼爾·諾瓦拉(Daniele Novara);下圖中間者: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圖/Daniele Novara、Anthony Albanese臉書)

義大利學者倡議14歲以下禁手機

不能眼睜睜任年輕世代被手機淹沒

「禁止14歲以下的兒少擁有智慧型手機,並禁止16歲以下的兒少開設社群網路帳號。」

 

這是日前,義大利教育家丹尼爾·諾瓦拉(Daniele Novara)和心理學家阿爾貝托·佩萊(Alberto Pellai)在Change.org.網站所發起的聯署內容,此倡議一出,便廣受多位名人響應,連該國教育部長瓦萊塔拉(Giuseppe Valditara)也表態支持。

 

知名連署者包括:明星寶拉·寇提莉絲(Paola Cortellesi)、艾芭·羅爾瓦雀(Alba Rohrwacher)、盧卡·津加蒂(Luca Zingaretti)、斯特凡諾·阿科西(Stefano Accorsi)、心理學家安娜·奧利維奧·費拉里斯(Anna Oliverio Ferraris)及西爾維亞·維吉蒂·芬齊(Silvia Vegetti Finzi)...。

 

諾瓦拉表示,使用手機對未成年人恐造成兩類傷害,一種是直接的「成癮」現象,另一種是間接的「社交障礙」,青少年因習慣與螢幕互動,而較難獲得在現實生活中人際訓練的經驗,且就數據顯示,在禁止使用手機的學校,學生的學習表現通常較好。

 

因在14-15歲前,未成年人大腦的情緒管理,非常容易受到電玩與社群媒體刺激、影響多巴胺(dopamine)分泌(編按:多巴胺是在神經細胞間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會影響人的情緒、學習、注意力、動機、行為等)。

 

諾瓦拉說:「這不是象徵性的呼籲,也不是挑釁;時機已經成熟,我們預期義大利將成為第一個做出改變的國家;局勢已經失控,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一整個世代被智慧型手機淹沒

 

3C產品已剝奪兒少們對真實生活應有的體驗,包括:運動、參與團體活動、接觸大自然的感官體驗等,研究並顯示「用鍵盤取代手寫」對孩童會造成損害,因為用筆在紙上移動,能訓練神經連結以執行正確的讀寫操作。

 

同發起倡議的心理學家佩拉伊,也根據臨床實驗數據提出急迫警告,說明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已在兒少中造成了一種可怕現象讓他們變成直接行銷的對象,但這些未成年人還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認知技能,來應付這種商業轟炸,學童的學習障礙也在大量使用3C產品後,比率大幅增加。

 

電玩或社群網站的刺激易使青少年成癮,就像藥物一樣,影響晚上睡眠品質而最可怕的問題在於人際關係上的孤立,「身心科診所充滿了青少年和青春期前的患者,這並非巧合。」

 

諾瓦納說:「我們不反對科技,所反對的是將智慧型手機交給10歲的孩子。若是為了通訊之故,給他舊式手機就夠了。問題正出在『智慧型手機』,這就像允許孩子開車,這是一個時機是否正確的問題。」

 

澳洲今年將針對兒少推出社群媒體禁令

此後不久,澳洲政府亦宣布將在今年底前向國會提案立法,規範限制使用Facebook、Instagram和TikTok等社群平台的最低年齡

 

而「最低年齡」的具體數字,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日前表示,可能會是14歲至16歲齡段以下的兒少。

 

據路透社,雪梨大學2023年研究發現,12歲至17歲澳洲人有四分之三曾用過YouTube或Instagram。而澳洲國會就社群媒體對社會影響進行調查時,常聽到如「情緒化」等證詞,看見社群平台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產生不良影響。

 

這項聯邦立法已經通過內閣與各州及領地協商,並參考澳洲前首席大法官佛蘭契(Robert French)於9月8日在南澳(South Australia)所發表的報告,其中建議包括:禁止14歲以下兒少使用社群媒體,且要求業者須經家長同意,才可允許14歲至15歲者使用其平台、若社群平台違規允許14歲以下者註冊帳戶,將面臨重罰。

 

作為母親和澳洲通訊部長,羅蘭德(Michelle Rowland)深刻理解父母對有害網路環境及兒童沉迷於社群媒體的擔憂,總理艾班尼斯亦表示:「我們年輕人的安全以及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遠離手機、踏上足球場。我也是。」

  • news-details
  • 多項研究顯示,使用社群媒體與較高程度的憂鬱、焦慮和學習障礙有關,尤其是對年輕使用者來說,包括:Meta、字節跳動(ByteDance)旗下的TikTok和谷歌(Google)的YouTube,已經面臨代表兒童和學校所提出的數百起訴訟,指控這些社群媒體具有成癮性。(圖/shutterstock)

IG將推行「青少年特殊帳號」

隱私預設不公開、敏感內容受限制

近日,Instagram推出專屬青少年的帳戶,是Meta面對人們益發強烈的抗議呼聲所因應的最新舉措,以限制青少年用戶接觸有害內容。

 

自這週二開始,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任何年齡低於18歲以下註冊Instagram的人,都將被轉入具有限制性的新隱私設定帳號中,而現有帳戶也將在「未來60天內」進行遷移。

 

據報導,此類帳號將預設為不公開,青少年帳號的用戶只能從已追蹤帳號、或已連結帳號接收訊息和被標註,而敏感內容的限制設定將調整成最嚴格,暴力或宣傳整形手術影片等都在此限制範圍。

 

此外,青少年使用Instagram超過60分鐘後將收到通知,且「睡眠模式」會在晚上10時至早上7時開啟,此時段,系統將會關閉通知功能,並對私人訊息開啟自動回覆。

 

16歲以下的使用者,只有在父母許可下才能更改預設設定,家長還將獲得一套設定,可以查看孩子的互動對象,並限制他們對Instagram的使用。身為基督徒的父母們,您們如何看待此事呢?

  • news-details
  • 渴慕神網站的高階教師東尼‧萊因克(Tony Reinke),日前在節目中回答了關於「如何克服手機成癮」的問題;他也自近十年的「數位學習」經歷寫下了三本書,包括(暫譯):《手機改變你的12種方式》、《競爭景觀:媒體時代的珍寶基督》及《上帝、科技與基督徒生活》。(圖/Tony Reinke臉書、shutterstock)

手機成癮不是青少年的問題而已

「榜樣」是影響下一代的關鍵

在讓孩子擁有自己的3C設備前,基督徒父母有哪些「聖經原則」可作為示範及親子討論的內容?

 

東尼‧萊因克(Tony Reinke)表示,「榜樣」是影響下一代的關鍵,手機成癮不是青少年的問題而已,成人也可能在網路消耗過多時間,他也因此自2015年起,刻意用整整一年來調整使用手機的習慣。

 

當時的他,曾在社群媒體虛擲大把時間,以為網路能讓自己滿足,卻發現:「它們永遠做不到,反倒分散了我對最重要事情的注意力。」

 

因而,他開始數位排毒,例如:刪除應用程式、刻意選擇離線、關閉手機、遠離社群媒體等,並更多投入於禱告、讀經和默想神的話、閱讀好書、重新安排服事的優先順序、尋求事工未來可能性,以及透過精心策畫的旅行,來創造與家人們美好的回憶。

 

萊因克說:「這是一段自我審視的痛苦時期,卻是必要且卓有成效的。」其中一個成果即:他在2017年時出版了書籍《手機改變你的12種方式》,並成為自己的孩子在擁有手機前的必備讀物。

 

思想「注意力經濟」的問題

「你們為何看那不足為食物的?」

坦承面對自我的過程,萊因克也進一步思考到「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的問題。

 

浩瀚網路中,每一條資訊都無所不用其極地在爭取目光,在這樣以「眼見為主導」的文化中,作為基督徒如何憑信心生活?又該如何轉向、才能不讓生活被這些病毒式、數位化、短暫又無關緊要的事物所淹沒?

 

默想這問題的過程,他寫下了第二本書,從中提出警告,即:我們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只是提供擁有者最想要東西的工具,明確指出:你我並不應是「手機的受害者」

 

「社交媒體客製化的演算法不會告訴你『要什麼』,而是只『提供你最想要的東西』。」手機、社群媒體平台,只是不斷呼應我們內在的渴望,然後不斷去加強這些慾望,換言之,那面螢幕只是一面黑鏡,將內心的饑渴,反射回你我的眼睛

 

如果我們骨子裡是自戀的,就會不斷在網路上看到能增強自我形象的商品,如果心中對某些對象懷有偏見,那社群媒體就會進一步把加劇偏見的內容推到眼前,如果任由性慾橫流,那就會越多看到色情的內容。

 

萊因克表示,儘管人們會自我催眠:我是個好人、道德良好、不會傷害別人,但當看向自己的手機時,一場有如「卡夫卡式的惡夢」便在眼前上映、於螢幕上一覽無遺,逼人直視內心赤裸裸的暗角。

(按:「卡夫卡式」由作家Franz Kafka作品思想衍生而來,意指超現實與噩夢般的荒謬思想,使生活被迫掉入不必要的複雜和令人沮喪的經驗中。)

 

「我們不是受害者,而是被內在慾望所驅使的罪人,而這些衝動必須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萊因克表示,使用「以賽亞書55:2」來自省,將會是一個很好應用聖經原則的開始。

 

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

 

為什麼把注意力花在不足餵養人心的內容?盯著屏幕看那些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東西?自覺地去面對此精神困境,將有助於改善對科技的整體看法,並會在經過這些痛苦修剪後改變、成熟、更有深度。

  • news-details
  • 「我們不是受害者,而是被內在慾望所驅使的罪人,而這些衝動必須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萊因克表示,使用「以賽亞書55:2」來自省,將會是一個很好應用聖經原則的開始。(圖/shutterstock)

攻克己身的「得勝四階段」

回顧自己與科技對話的歷程,萊因克提出攻克己身的「得勝四階段」,並表示每一個進階將會越發具有挑戰。

 

第一階段:看見「外在問題」

這觀點將問題指向「科技」,因而得出結論如:「都是應用程式的錯」、「是演算法帶來的結果」、「科技業正在毀掉生活」...人們將「罪」往外推,並仰賴法規問世、把解決方案一概丟給立法者。

 

即使這觀點並不完全錯誤,因科技公司確實在其演算法、應用程式和諸多小工具中有所設定,但若你我的態度僅限於此將是不足的,基督徒若僅達到這程度,就會認為:聖潔最簡單之法,就是沒有智慧型手機。

 

萊因克表示:「我們需要更進一步。」

 

第二階段:看見「內在問題」

意識到演算法讓人存留偏見是必要的,但接下來更必須覺察:自己內心的罪惡傾向

 

因為現象只是表面的,真正推動結果的驅動力,來自人內心固有的罪惡傾向,而這些「罪」必須被處理;那些奪取你注意力的內容是什麼?它勾引出你內在的哪些黑暗面?勇敢去看見內在問題,而非僅停留於外在。

 

第三階段:為科技感謝上帝

在經過第一、第二階段後,萊因克說:「現在,我們可以開始睜開眼睛,在每天所使用數以萬計的科技用品中,看見造物主的豐盛慷慨。」

 

例如:錄音筆讓記者可以回顧受訪者的分享、攝影機留下了人們美好的回憶、手機可聯繫遠方的家人...所有這一切,都是神的禮物。

 

他盼望,人們能透過聖靈來看見這一點,「科技,不只是人類在做人類的事而已,這些工具也是來自神的禮物,我們也必須為了祂的榮耀而善加使用,而如果錯過了這階段,我們就難有『治理』的基礎。」

 

他以申命記 8:9-20進一步說明,神帶領祂的子民所進入的「流奶與蜜之地」時,也同時預備了「鐵與銅之地」,9節:「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那地的石頭是,山內可以挖

 

進而提醒:當身處在這富裕舒適的科技社會中,若你我不能從中榮耀神的慷慨,就難免淪為偶像崇拜者,因為當人提煉出鋰、鋁、鐵、矽、鈷、鎳,並將這些元素精煉製成一部手機時,那物品當然是「創造者的禮物」,而非只是「的產物」。

 

「為此,我們大可讚美神!可惜多數基督徒很難走到這階段,因為當他們想到手機時,上帝似乎就顯得無足輕重,但無論如何,當神的子民手持這些製造出來的閃亮金屬品時,對神視而不見是膚淺的。」

 

在培養「治理能力」的過程中,第三階段是重要關鍵。

 

第四階段:使用科技符合呼召

最後,進到使用科技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要讓科技成為你「愛神愛人」的工具

 

萊因克說:「我們被呼召要全心全意地愛神,並且愛人如己,而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他相信,電力、程式、電腦晶片、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和網路...都是人們用上帝的恩賜,所發展出來的事物,我們除了感謝神所賜予的這一切,也應該把這一切歸於神、善用於神所喜悅的目的。

  • news-details
  • 萊因克說:「我們被呼召要全心全意地愛神,並且愛人如己,而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除了感謝神所賜予的這一切,也應該把這一切歸於神、善用於神所喜悅的目的。(圖/shutterstock)

不要讓教養方式受限於說「不」!

用「8個關鍵問句」來發展智慧

面對兒女使用手機,父母當避免讓教養方式受限於:「不,你不能擁有手機!」、「不,你不能使用那個APP!」、「不,你永遠不應該...」,因為僅是說「不」,並無法領人跨足於學習治理榮神益人

 

要完成這四階段深富挑戰,因教會的「技術道德」確實落後於科技發展,多數時,我們的決定是「不屑一顧」或「停留原處」,因而萊因克深盼,你我能在未來數年中學到這點,成果無法快速取得,卻是深富價值的。

 

他說:「如果沒有治理的基礎,我們就會迷失方向、沒有前進的道路,只能將科技時代斥責為無神論者造出的巴別塔,手上一邊拿著手機、一邊嗤之以鼻,而孩子很快就會發現這是不誠實的行為。」

 

而就實踐層面而言,父母也有許多可行的面向,例如:制定家規,規定每一個家人的手機必須在夜晚休息時,集中在父母的房間或公共空間充電,而不留在青少年的房間裡,或是主日時不使用網路等,合宜的規定都有助於節制,即使內容並非來自明顯的聖經經文。

 

以下,萊因克也提供「八個關鍵問句」作為參考方向:

 

1. 在使用媒體的過程中,多少時候我是為了逃離現實?又,我在逃避什麼呢?

2. 觀看螢幕的時間,會讓我更有活力?還是越發疲憊?

3. 我在媒體所看的內容,是豐富了我與基督的關係?還是削弱了呢?

4. 我的個人靈修生活是否表裡如一?

5. 我的禱告生活如何?

6. 我與神的交通是否單調乏味?或是否有分別個人時間,與神相處呢?

7. 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和詩歌對我有何影響?這些內容對我有何意義?

8. 我在網路上所追求的事物是在履行上帝賦予我的職責,還是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眼睛本易「貪得無厭」 需要管理

箴言27:20,「陰間和滅亡永不滿足;人的眼目也是如此。

 

陰間彷彿是個無底洞,日夜進行吞噬,而聖經更以此生動比喻說:「我們的眼睛也是如此!就像陰間一樣貪得無厭。」因而,萊因克引用詩篇101:3b作為勉勵,「邪僻的事,我都不擺在我眼前。

 

民數記15:39節,「你們佩帶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上帝吩咐以色列人不要「隨從自己的心、自己的眼」,因為如果眼中充滿了這世界的景象,人就會對上帝的聲音充耳不聞!

 

凡對靈魂沒有益處的事情,我們就不去賦予它注意力。詩篇119:37也說,「求你叫我轉眼不看虛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我們可以尋求神的幫助,讓眼睛轉離無價值的事物,這就是解決方案的原則。

  • news-details
  • 面對兒女使用手機,父母當避免讓教養方式受限於僅說「不」,因為如果只是說「不」,並無法領人跨足於學習治理及榮神益人。(圖/shutterstock)

最令人心滿意足的偉大奇觀

耶穌基督並祂的十字架

在這熱衷製造奪目畫面的世界中,神其實早在歷史上實現了「最宏偉的奇觀」—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基督為你我受釘是人類歷史的樞紐、是公元前後的轉捩點,從那一刻起,神的計畫便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要集中在這高峰時刻,神透過十字架對我們述說祂無與倫比的愛,也是永遠俘獲人心的奇觀!

 

歌羅西書2:15節,保羅告訴我們:「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明顯給眾人看,就仗着十字架誇勝。」這非人肉眼所能看到的,卻是屬靈真實的得勝景象──基督戰勝一切罪的權勢,甚至是我們內心的邪惡。

 

基督為了你我「一切的罪」而死,包括:逃避現實、輕視、虛榮、貪得無厭...基督為我在螢幕上所顯現的可怕情慾而死,祂的生與死是最偉大的宇宙奇觀,只為了寬恕你我的罪、把你我從罪孽深淵拉出來。

 

因而,即使父母並非科技的完美使用者,當跌倒時,大可坦承自己何等需要基督的寬恕與扶持,萊因克表示,就像他仍會在配偶和孩子面前悔改般,一次又一次,就不斷見證十字架救恩的信實。

  • news-details
  • 宣揚十架、見證主恩,有如在一個顯眼的城市廣告牌上描繪祂,你我當效法加拉太書6:14使徒保羅所說:「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而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正是每一個家庭真正所需要的滿足。(圖/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OPENABCAPNews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