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孤獨感、焦慮與失眠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的困擾,尤其疫情後,全球心理健康問題愈加顯著。
根據蓋洛普(Gallup)最新調查,約有20%的美國人正經歷孤獨,比今(2024)年5月的18%略為上升。同時,近半數受訪者(47%)表示,對自己每天的生活不滿意;這些心理壓力通常與失眠、焦慮等症狀相關,從而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對此,本報專訪基督喜信會總幹事陳智維牧師,探討基督徒如何通過靈修默想來面對這些現代生活挑戰。
孤獨如何削弱幸福感
蓋洛普(Gallup)研究指出,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社交互動,與感覺孤獨有高度相關,且幸福感和孤獨感之間存在關聯。
孤獨感如何削弱人們的幸福感呢?
陳智維牧師指出,孤獨感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忘記了神造人的本質是群體性的。從創世記2:18來看,「……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人類自創造之初,便被設計成與他人建立關係、共同生活。
人在孤獨時,易感到失去自我定位,尤其,現今社會提倡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因而常忽略與他人、與環境間的互動本質,導致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下降,幸福感隨之削弱。
靈修默想能緩解焦慮與失眠
然,要在被孤獨感包圍的生活突破和提升睡眠品質,並非不可能,「靈修默想」是很棒的方式之一。
詩篇127:1-2提到,「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你們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勞碌得來的飯,本是枉然;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
「默想神話語」不僅是一種操練,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重新建構對生命的正確認知。
陳智維強調,默想是回到神話語中,重新認識自身的有限,承認一切勞碌若無神的恩典就會徒勞無功,明白這是神的律。透過如此認知的重建,你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與休息。
「恢復與更新,來自正確、健康的對神認知與行動,而非停留在感受。」
他曾使用上述經文,和正經歷「空巢期」的資深姊妹分享,鼓勵當兒女離家、出外獨立生活,不代表父母就被孩子拒絕,幫助對方建造健康認知的過程,一起禱告、默想經文與反覆思考,找回內心平安。
因此,默想要有「焦點」。
牧養上,陳智維發現,有些弟兄姊妹會覺得靈修沒有滋味,是因焦點太籠統,且經文沒有與生活、當前生命處境連結在一起,只是跟著教會進度讀經。
「靈修默想必須經過刻意安排,例如:特定的場地、時間和經文,」他建議,當產生焦慮或面對棘手狀況,可找到一段合適經文,並專注在上面進行靈修默想。
「靈修中要有默想的時間,刻意的安排靈修就有焦點。」
基督信仰的默想和冥想之不同
關於基督信仰「靈修默想」與異教「冥想」的區別,陳智維坦言,自己對冥想沒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只是信主前有些粗淺接觸。
就其認識,兩者的根本差異在於:「源頭」與「文本」。
基督信仰的靈修默想,是基於神的話語,並有《聖經》作為默想根基;而異教冥想則常缺乏明確文本支持,更多是追求超自然啟示或力量。
提摩太後書3:16-17提到,「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那麼當時作者是怎麼得著的呢?很可能是神的使者對他們說話,多數是異象、直接顯明的聲音和話語,並且經過一定程度的「默想」,才會得著神的默示。
總歸來說,靈修默想根植於神的話,目的是要「降服於神」,帶出個人行動和順服,而非單純追求超自然的能力或個人利益。
且,靈修默想不在於時間長短或感受好壞,更重要的是,是否帶來回應的行動和順服,使我們身心靈都在神話語中得著更新。
過度負面資訊稀釋對神話語的專注
陳智維在牧養上觀察到,教會不少社青即便有穩定聚會,仍有被寂寞、憂鬱情緒綑綁的問題。可能是由於現今資訊爆炸時代,人們常過度消化負面資訊,進而稀釋對神話語的專注而不自知,無形中成為負面思考的人。
教會內常說:「信靠神的話」,而你我是否有讓基督信仰成為生命的依歸?
從而提醒,學會控制負面訊息的接收,減少所帶來的身心靈負面影響,並有意識地將焦點放在神話語上。
會有如此提醒,是因陳智維和團隊近期探訪一位因敗血症將住進加護病房的姊妹,雖她已在醫療現場和療程中,姊妹仍放不下對資訊的焦慮,不斷用平板查詢與病情的相關資訊。
陳智維從而注意到,有時「焦慮」是因我們不願放過自己,以為能從負面資訊中獲得答案。然而,即便已有答案,也未必能面對和承擔。
「基督徒應回到『回應神的本質』,被神的話教訓、督責,相信我們會因此得益處,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去行各樣善事。」
眼睛是靈魂之窗,「窗」能明亮全身,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選擇看和接受什麼內容,以保守自己的身心靈。
如果您想靈修默想卻不知道如何開始,本報提供您一個選項,
鑽研30年之久的靈修導師魏悌香牧師開課囉!
手刀報名▼
相關新聞》
不想被思慮煩擾綁架,要先跟神「綁」在一起!靈修默想幫你一直連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