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ews-details
他看重的從來不是獎項,是病人的生命。一起走進「台東小兒科之父」的醫療宣教之旅。(圖 / 東基 提供)

龍樂德曾說,對基督徒而言「唯一成功」的事,是在競跑完,會聽到我們的主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馬太福音25:21)

 

2024年10月29日(美國時間),台東小兒科之父—美籍宣教士龍樂德(Robert Glendon Long)安息主懷,享壽87歲;他也是第一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藉著畢生醫療宣教工作,拯救、影響無數生命。

 

龍樂德回天家的消息傳出,令許多人無限感念並流露不捨之情。⋯⋯

 

從曾在越南戰區100床位兒童醫院任唯一醫生,

到一度保持「救活台灣最小的早產兒」之紀錄,

再到為台灣後山2萬多名學童爭取開創性體檢,

獲得台灣總統頒發的偏遠地區服務獎⋯⋯等等,

龍樂德對於所遇之人,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經歷這一切,其家人最重要的是,讚美他對救主耶穌基督的「忠誠及順服」。

 

龍樂德充滿愛心服務的一生仍在繼續「說話」,他所留下的「屬靈遺產」,如今永遠影響著那些尋求效仿如此生命榜樣的人們。

 

一起來細細咀嚼:一粒麥子埋在台灣後山,與上帝的愛交織而成的——台東小兒科之父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和貧窮疾病拔河的台東,遇見了美籍小兒科醫師龍樂德

台灣後山-台東縣,在40多年前擁有世外桃源般美景,卻是個不斷和貧窮、疾病掙扎拔河的落後之地...

 

1977年,美國籍的小兒科醫師龍樂德,帶著妻子Judy和四個孩子,遠渡重洋來到默默無聞的這裡,開啟長達20多年醫療宣教之旅。從此,「台東」成了他們認定的「第二故鄉」。

 

龍樂德夫妻,在台東基督教醫院一共服務22個年頭。

 

繼越南宣教後,於1978年的夏天,舉家來到位於台灣後山的東基。隔年,他便克服萬難創建小兒科,是台東當時唯一有新生兒與小兒科加護病房的醫院。

 

龍樂德在東基服務事蹟獲得肯定,是「第一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也是東基第一位獲頒此獎者。另獲頒行政院外交部「外交之友」勳章,及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專業一等獎章」、「台東縣政府榮譽縣民」。

 

但是,他看重的從來不是獎項,是病人的生命。


 

救活被人遺忘的巴掌兒女嬰

每位來院小病人都是他的寶

1984年,一對夫婦將一名奄奄一息的早產兒送到醫院。該女嬰提早了4個多月出生,體重僅6百公克,身長如「巴掌大」。

 

6百公克正是1台斤,大約是3個橘子或2個蘋果的重量。

 

對於這樣的嬰兒,家屬與醫院都不敢存抱什麼希望,但是,龍樂德對早產兒及病重兒從不放棄,始終秉持「對生命尊重」的理念,奮力救治每個孩子

 

早產小女嬰竟在他日夜努力照護下,被救活了!並且,龍樂德還打破自己不為新生兒命名的慣例,為小女嬰取名「美恩」,意謂「神奇的恩典」。

 

這是他唯一命名的華人嬰兒,用意是想讓美恩的父母知道:「是神的恩典讓你們的孩子活了下來,而不是靠我在小兒科上的專業。」由此也顯出龍樂德謙遜的性格,以及不輕易放棄生命的行醫理念。

 

之後小美恩按時回醫院,接受龍樂德細心治療與照料,身體都非常健康。日後,龍樂德夫婦還特地參加美恩的高中畢業典禮。

  • news-details
  • 1984年某日,一對夫婦將提早4個多月出生的早產女嬰送到東基,當時的她僅6百公克。在龍樂德醫師及護理人員日夜努力醫治下,小女嬰順利出院、長大。龍樂德並為女嬰取名「美恩」,即「神奇的恩典」之意。(圖 / 東基 提供)

用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急救病人

被感染B肝,躺了一個月復原

堅持「站在人的立場看病,而不是站在職業的立場看病」的龍樂德,因為這個理念,而感染過一場來勢洶洶的急性肝炎。

 

有一年,一名罹患肝膿腫的病人陷入緊急狀況,在無計可施情況下,龍樂德明知危險,卻仍然毫不考慮地,以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去急救病人

 

結果,他被感染了B型肝炎,躺在病床一個月才得復原。他卻說:「不用口對口,來不及,沒有辦法。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約翰福音15:12-14)

  • news-details
  • 龍樂德於1979年開設東基小兒科病房,與照護團隊悉心照料病房裡的每位小病人。(圖 / 東基 提供)

給張博雅署長寫了一封信

一步步到每間小學做健檢

世界上許多事可以等,但孩子的健康不能等。

 

1987年,東基應賓茂國小校長所請,為全校學童做健康檢查,發現學童罹患各種不同疾病。「大膽又愛管閒事」的龍樂德,覺得有必要為東縣其他孩子做健康檢查,於是寫信給時任行政院衛生署長張博雅,因而促成衛生署資助東基為全台東的學童做健檢。

 

 「張署長真好,她答應了!」然後,龍樂德擬了周詳計畫,檢查項目包括:頭、眼、耳、鼻、牙齒、心、肺、脊椎、肝、脾、淋巴、皮膚、生殖器……等,且決定由最偏遠的學校開始進行

 

1991年1月到1992年3月,他及東基的醫生團隊花了15個月時間,為全台東101所國小及8處分校12處分班,共2萬4,649名學童做了健康檢查

 

結果顯示,患嚴重疾病如:肺炎、心臟病、腎臟病、脊椎側彎、疝氣等,約占健檢總人口的5%-6%,即1千3、4百人,其中疝氣的兒童有4百人左右。此健檢結果令醫師們心驚。其他還有頭蝨、結膜炎、耳炎、鼻炎、齒病、疥瘡、癬........等,可謂是「小病」了。

 

值得一提的是,台東縣地處深山的迷你國小、分校、分班很多,有時全校才20多名學生,分校分班常只有6、7名或8、9名學生,但每一個有孩子的地方,都是需要「翻過一個山頭」才可以到達的

 

愛正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因著如此,龍樂德選擇於資源短缺的偏鄉從事醫療宣教,成為醫療先鋒者雖財力、人力短缺,但憑著對神的信靠,克服種種困難,被譽為「台東小兒醫療宣教之父」。

 

有「台東小兒科之父」美譽的他,期間大力改善了東基的兒童醫療品質,更將專業和愛心擴展到深山原鄉部落。只要是被龍醫師看診過的後山孩子,永遠記得這位「阿兜仔醫師」開懷爽朗的笑聲。


182公分身高的龍樂德,站立在小兒科的小小孩面前,每每形成一幅有趣畫面。對於彷彿巨人般的龍醫師,孩子們卻一點也不害怕。由問診時看喉嚨,「我們看看嘴巴裡有沒有米老鼠」這一句中文話開始,小孩子們立刻被這位「美國大夫」的奇特魅力給折服。

 

智利詩人加博利亞‧皮利思楚曾寫:

 

世上有許多是可以等待


但孩子是不能等的


他的骨在長


他的血在生


他的意識在形成
 

 

我們對他的一切不能答以「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在此行醫廿二年
 

龍樂德永遠記得

小孩的名字是「今天」

 

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太福音 18:5)

  • news-details
  • 龍樂德為台東孩子的健康打拚,竭盡所能守護偏遠地區兒童。上圖:龍樂德帶領東基醫療團隊踏遍台東縣每所國小、分校、分班,為多數學童做人生第一次健康檢查。下圖:龍樂德為國小學童做健康檢查,也把握機會進行衛教。(圖 / 東基 提供)
  • news-details
  • 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龍醫師,在小孩眼中像巨人般,但他總會運用一些小技巧,例如,看耳朵、鼻子時,會說「讓我看看裡面是否有恐龍?」成功化解小孩看診時的緊張。(圖 / 東基 提供)

獻身且認定「要讓主來決定自己的路」

捨優渥前景,服事最被忽視的一群人

極多的台東人,都深深感謝這位「台東小兒科之父」;他被台東人讚賞:「以好的行為傳播基督福音的宣教醫生。

 

喜歡攝影拍照,也彈得一手好鋼琴的龍樂德,年輕時就是個才華洋溢的大帥哥,當年更是以優異成績自醫學院畢業,但他卻保有一顆單純敦厚的心,勇於放棄優渥富裕的生活與前景,帶著妻小踏上辛苦且難以想像的宣教之路

 

1937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8歲那年參加葛理翰佈道會,接受耶穌為救主,並獻上生命傳揚福音。龍樂德經常禱告:「讓主來決定自己服事的道路」。

 

當兵時,年輕的他漸感到上帝領其投入海外宣教的心意。1969年,龍樂德便來過台灣,當時與妻子居於琉球,為琉球醫院的小兒科醫師。夫妻還在琉球收養當時才7個月的美韓混血兒——他們的長子大衛(David)。

 

原本,龍樂德在當時就要來到基督教醫院,但時逢越戰,許多醫師顧慮到家庭與孩子的安全,而不願前去越南,龍樂德夫婦卻去了,還帶著3個孩子

 

1970年至1975年,5年間都待在越南南部的DANANG,投身小兒科醫院的醫療宣教工作,直到越共進佔DANANG的前3天,龍樂德才率家人離開。

 

1976年,龍樂德和妻子安全逃離越戰烽火。1975至1976年,龍樂德到哥倫比亞聖經學院聖經與宣教士研究所進修。當時知名佈道家葛理翰牧師由其著作《天使》一書的版稅中,奉獻一筆基金,指名要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成立小兒科病房。龍樂德便在幾度研商後,透過許多教會支援,來到台灣。

 

這一年,龍樂德已40歲,從語言學校學習中文開始,一家人並開始努力融入另一個異國文化、適應後山不便利的生活,而這一切辛苦,只為服事美麗海島上「最被忽視的一群人」

  • news-details
  • 退休回美的龍樂德醫師於2005年回東基時,在東基戶外廣場的陶板牆前,開心與自己的手印合影。這座「涓滴成河 慈愛湧流」陶板牆,為東基四十週年慶時,由已故台東名陶藝家李永明所創作。(圖 / 東基 提供)

世上最安全之地,是行在主的旨意中

龍樂德論——「基督徒唯一的成功」

時間拉回到龍樂德從醫學院畢業時,獲得「阿爾巴尼獎章」(Albany Alumni Award),這是一項為最有潛力在醫界大放異彩的畢業生頒發之獎項。

 

那些頒給我這獎項的人,現在會怎樣來看當時的決定?」自醫學院畢業後的30多年裡,有幾次他不禁如此想。

 

龍樂德大部分的醫學院同學,有優渥工作、住豪華大樓、開昂貴車子、給他們孩子買所能買到的最好東西,有些人在醫學院擁頂尖教職。

 

他們會如何想,這個把專業用於海外的宣教醫生?

龍樂德表示,自己前5年在越南,然後19年在台灣,他們是否會認為:一個藉著接受在美國教會和朋友的奉獻來宣教,且在一個經營困難的小教會醫院工作,成功的嗎?

 

成功在美國和台灣都被視為重要目標之一。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來衡量成功,對大部分人來說,它牽涉財務上的成功,能給孩子受最好教育和最好的物質利益。

 

然而,成功對基督徒而言,有著非常不同的定義,至關乎永生,涉及我們的恩賜、能力、學習、知識、財務、物質和時間。

 

每個人都需要為所託付我們的負責:是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和享樂?或是為了他人的利益和為了我們的主?

 

所以對一個基督徒而言,成功意味著,對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順服,願意到任何祂要我們去的地方,做任何祂要我們做的事。我們要在何時、何地、做什麼事的選擇,完全交給主耶穌基督。

1970年,上帝特意引導龍樂德和其家庭至越南投入醫療宣教,當時正在越戰中。僅僅只有少數幾個人,認為那是在做成功的事。大部分人認為「我們是瘋了!」

 

但,他們學習到:「世上最安全的地方,是行在主的旨意中。」

 

在越南那5年,是他們生命最有增益的幾年,看到許多病人和職員接受耶穌基督作為救主,並獲得永生

 

緊接著越南之後,龍樂德一家於1977年來到台灣。他曾坦言,最大的困難之一,是不易聘用到合格的華人基督徒員工。

 

「我們知道,有許多原因使這些人寧願到別的地方工作,而不願到台東或東基。有些人是因為待遇不夠高,或是認為在台東像我們這樣規模的醫院工作,並不是在做『一件成功的事』。」

 

龍樂德卻堅定說,他們的孩子都在台東長大,全家都認為這裡是一個良好住處,他們寧願住在這裡而不願意到美國。

因為——

 

對我們而言,再沒有一件事比教導孩子們與主同行,能得到更大的喜悅。


龍樂德非常感謝主,帶領一家在台東宣教,從中看到重病孩子因著神賜的醫療技術而痊癒,給予其極大滿足。

 

同時,不只因病人身體得醫治而喜悅,更令他們快樂的是:看到病人願意接受為他們承擔罪惡的主耶穌基督,而得到永生

 

聖經上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

 

上帝告訴人,不要只為自己添增地上今生的財寶。「上帝卻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啊,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加福音12:20-21)

龍樂德說,對基督徒而言,唯一成功的事,是在競跑完,會聽到我們的主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馬太福音25:21)

  • news-details
  • 舉家來到台東宣教,不是犧牲,而是充滿感恩,因為對夫妻而言,「再沒有一件事比教導孩子們與主同行,能得到更大的喜悅。」圖為龍樂德醫師、龍竹安師母收到東基六十週年紀念T恤後,穿上衣服合影,並向東基同工們報平安。(圖 / 東基 提供)

愛是沒有終點的長跑

「台東是我們的家!」

2002年,龍樂德退休返回美國,然即使退休多年,龍樂德和太太Judy並沒有停下服務人群的腳步,每年都花好幾個月時間,巡訪他們曾到過的宣教地區,給予關懷和支持

 

如此生命可謂真實活出:愛是沒有終點的長跑。2009年初夏,已退休多年的夫妻倆,再度帶著全家回到台東,原來的6口之家,已成了25口大家族,手舞足蹈唱著原住民歡迎歌。龍樂德和太太感到欣慰,他們把對台灣的那份愛,散佈在後山各角落,也傳承給了下一代。

 

龍樂德夫妻都非常清楚:父母的身教,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4個孩子如今都成家立業,且承襲父母的使命,繼續在各自領域中幫助弱勢,散播信心、希望和愛。

 

在龍樂德退休返回美國時,有2個孩子留在台灣工作,每個孩子都以服務及助人為樂,如聖經所說,做在每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耶穌身上。女兒甚至到非洲的坦尚尼亞創立孤兒院,照顧沒有人敢靠近的愛滋病孩童。

 

仍不忘東基這個家,並持續為東基禱告

東基四、五十週年慶,龍樂德都抽空「回家」團聚;今(2024)年5月,東基六十週年感恩禮拜,他不克出席,仍由兒子代表與會,並與妻子龍竹安師母一起錄製一段祝福影片,令人極為感動。

 

2009年,龍樂德曾號召兒女、孫子女們,一行共25人,回到被龍家人視為「第二故鄉」的台東尋根溯源。龍樂德說:「台東是我們的家!

 

今年9月初,與龍樂德共事過的同工們得知他罹癌後,特地齊錄製影片,給遠在美國的他加油打氣。

 

如今安息主懷的龍樂德,「盡心愛主、愛人如己」的生命榜樣,將永活在眾人心中。

  • news-details
  • 2009年6月,龍家25人(含15名孫子女)穿著由龍醫師次子Dan設計,印著台灣地圖及「2009龍家團聚在台東」、「我一生最大的喜樂就是聽到兒女行真理」(聖經約翰三書4)的T恤,讓龍家的尋根之旅更具意義。如今的龍家共有16名孫子女、7名曾孫子女。(圖 / 東基 提供)

安息主懷,眾人緬懷

「我們會永遠記得您對台東的付出,永遠懷念您!」

在龍樂德醫師的追思網頁上說明,其因轉移性前列腺癌而離世,身後留下結縭58年的摯愛妻子Judith及4個孩子、16個孫子。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後書4:7)

 

東基舉辦龍樂德感恩追思會

在台東服事不是犠牲是榮幸

台東基督教醫院於12月7日上午10時舉辦龍樂德感恩追思會,台東縣長饒慶鈴特頒發榮譽縣民褒揚狀,表達縣民對龍醫師的感懷與敬意

 

代表縣長出席追思會的副縣長王志輝表示,龍醫師將最精華人生歲月奉獻給台東的醫療,守護該縣孩童、嘉惠眾多縣民,因此特頒贈褒揚狀以表彰及感念其濟人益世之德,當天由龍醫師次子Daniel Long代為接受。

 

會中,由台東基督教醫院同仁、基督教協同會肢體,以及受龍樂德照顧過的病友等,120餘人齊聚一堂,龍樂德的家屬並特地從美國飛來,眾人以禱告、詩歌、影片、故事,表達對龍樂德的滿滿感恩和追念。

 

1977年,40歲的龍樂德偕妻子及4名子女,遠渡重洋到台灣行醫,為帶職事奉的基督教協同會宣教士。無私奉獻的時日裡,並無支領東基薪資,一家基本生活費用全由教會肢體奉獻。

 

言談中,大家難掩對他逝去的不捨,也同心祝福龍樂德榮歸天家,「我們會永遠記得您對台東的付出,永遠懷念您!

 

次子Daniel Long代表家人致謝詞時一度哽咽,並表示:「父親說,他在台東的服事,不是犠牲,是榮幸,是非常喜樂的一件事!

 

台東協同會詩班在追思會上,以〈我要盡一生服事主〉唱出龍樂德的心聲:

 

我每一天都要與主同行

無論到何處我都要跟隨主

祂會牽我手 祂知我所有

祂的恩典夠我用

 

我每一天都要聽主聲音

我要到主座前敬拜讚美祂

聆聽主聲音 活出主真理

主的慈愛到永遠

 

⋯⋯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我心充滿榮耀與讚美

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我一生全心事奉主

我要事奉拯救我的神到永遠

我在地上已經榮耀祢,祢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翰福音17:4)

 

龍樂德醫師夫婦實為熱愛台灣的外國人,真正實踐台東基督教醫院門口上寫的聖經經文:「他醫治憂傷的人,包紮他們的傷口。」(詩篇147:3)

 

回顧龍樂德一生寫照,正是耶穌最深的期勉: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 22:37-39)

  • 「台東小兒科之父」龍樂德醫師追思影片。

  • news-details
  • 上圖:7日的感恩追思會上,台東縣副縣長王志輝(右)代表縣長頒發褒揚狀給榮譽縣民龍樂德醫師,由龍醫師次子Daniel代表接受。

    下圖:龍樂德醫師是基督教協同會的宣教士,七日第一個上台獻詩的即為台東協同會詩班,以「我要盡一生服事主」唱出龍醫師的心聲。

    (圖 / 東基 提供)

  • news-details
  • 上圖:螢幕上播放龍樂德於2016年彈奏〈祢是我藏身處〉片段影片,緊接著由東基男聲四重唱上台獻唱〈祢是我藏身處〉等詩歌。左起:李明福牧師、潘世隆牧師、東基院長馬堅毅、東基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呂信雄。
     

    下圖:一群東基老同工上台獻詩,重現當年常在兒科病房帶動唱、且是龍醫師喜愛的〈有主在我船上〉、〈靠主常喜樂〉詩歌。

    (圖 / 東基 提供)

  • news-details
  • 小時候因罕見黴菌侵襲而經常以東基為家的潘淑卿,在女兒及其友人陪同下,專程從台中回來參加追思會,並在龍醫師照片回顧展中,與當年的舊照(箭頭所指)合影。她回憶,當年龍醫師來病房巡房時,時不時就會講一些有趣的事、或帶一些玩具(偶)贈送,逗他們開心,也常為他們禱告、講故事,就像爸爸般予以關心。(圖 / 東基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