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掀起新一輪技術革命,開源AI新創模型DeepSeek的崛起引發全球關注。
大幅縮減成本且僅為競品二十分之一、具備中文思維特色的AI,為基督徒撞擊出三大省思:
科技發展與信仰立場如何平衡?
AI能否用於教育特別是神學教育?
知識的增長是否等同於智慧的成長?
2025年初,最新的「DeepSeek」以低成本、高效能的開源AI模型之姿,攻佔全世界的眼球,掀起新一波AI應用討論。
根據路透社報導,DeepSeek的開發成本僅需六百萬美元,相較OpenAI的GPT模型動輒上億美元的開發費用,確實令人震撼。金融研究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指出,DeepSeek的定價,比同類產品便宜20至40倍,可預見其價格優勢,將為資源有限的神學院校和福音機構帶來新契機。
本報特別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探討開源AI技術,為神學教育帶來的機遇...當AI輔助工具不再受限於高昂成本,再加上具備中文思維,將對於教育工作者帶來何種新局面,或提升教學品質?
是否能為神學裝備教學者、學習者帶來助益?
教會家人們,該如何在科技應用中持守信仰立場?
不可避免的AI浪潮來襲,神學教育該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
開源平價AI,新效率的衝擊
中華福音神學院資訊中心主任蒲正寧在《等待就是落後!啟動AI時代的神學教育》一書中指出,AI不僅是協助寫作和資料整理的工具,它是一個能在各領域徹底改變工作模式的科技。
「當我深入研究這些工具及其應用時,將它們與現有的神學院教育環境相結合,我發現AI在神學院中擁有無限的潛力!當然,這種應用不僅限於神學院,在各級學校都能做出翻轉式的改變。」蒲正寧在書中表示。
這種翻轉教育的願景,如今在臺北市教育體系中已經開始實踐。
臺北市教育局近期頒布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生成式AI工具輔助學生學習指引」,為AI教育應用制定了清晰的框架。包含AI可製作筆記及摘要、提供寫作大綱或講稿腳本、進行自我評量測驗等多面向之輔助學習。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DeepSeek開源AI模型等的出現,AI輔助教育的成本大幅降低至少20至40倍,正意味著,即使是資源較有限的教育機構,也能負擔AI工具的使用成本,加速數位轉型的進程。
從應用層面來看,教育現場展現了關鍵發展。首先,是個別化學習,透過AI分析學生的學習模式和進度,提供客製化的學習建議;其次,課程內容教材製作,可更有效率地準備。最後,師生互動現場能即時輔助,AI能即時補上多元說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程內容。
AI在語言學習方面的優勢尤其明顯。透過即時翻譯和語意理解,AI能協助學習者更快掌握外語,無論是聖經原文的研讀,還是跨文化的溝通,都能事半功倍。
語言工具的普及,可能為神學教育,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一如蒲正寧著作中強調的技術應用根本目的,是為讓教師,將更多心力投注在真正重要的事工上:「若神學院能夠有效運用AI技術,老師們能節省更多時間,專注於自己的神學研究,將會是多麼不同的一個景象啊!」
DeepSeek在使用上仍有資安風險與內容隱憂,需要使用者有屬靈的分辨力。(圖/shutterstock)
知識的增長是否等同於智慧的成長?
商業顧問艾傑弗(Jeff Ahern)在其著作中對智慧、聰明、知識有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希伯來文中的「智慧」(hokmāh)指的是於恰當的時機,正確選擇出知識與能力,也就是知道何時、去做該做的事。
而「聰明」(rbûnāh)的意思,等同於了解,以理性思考,敏銳的察覺、分辨從智慧得到的成果。
至於「知識」(da'at),則是深入認識與體驗的能力。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這節經文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源於對神的敬畏。AI固然能幫助我們獲取知識,但智慧的根源在於與神的關係。
AI技術無法替代的本質
儘管AI技術擁有巨大潛力,但回至神學教育的核心,仍有其無法替代的本質。
神學的AI應用,不當只著眼效率提升,更需思考如何透過工具讓教育本質——生命的交流與信仰的傳承——更有效地實現。正如經上所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這項真理在AI時代依然適用。
未來,AI科技將精簡很多行業的人力資源,替代需要花長時間學習、培養的能力,同時也帶出新的課題。比如計算機的發明,取代大量商業會計工作同時,也讓歐美學生「算數」能力低下,連購物付帳的簡單加減能力都欠缺,甚至因此影響數學教育。
中華福音神學院第七任院長蔡麗貞指出:「AI無法取代神學教育的基礎訓練,傳道人要能隨著環境條件與服事對象的程度,因應適切的調整。」
直接道出一個關鍵事實:神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生命的塑造。就如同耶穌在訓練門徒時,不只教導真理,更以生命影響生命。「你們要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馬太福音4:19)
這種師徒相承、生命交流的培育過程,是任何AI系統都無法複製的。
技術AI與生命本質如何平衡?(圖/記者詹英村、Napkin.AI製圖)
務要察驗何事為主所喜悅的事。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以弗所書5:10-11
科技與信仰平衡,需有屬靈的分辨力
一再提醒的是,運用AI工具,基督徒需要有屬靈的分辨力。正如聖經以弗所書5章,提醒基督徒使用新科技時,總要以神的心意為準則,分辨其影響,再以應用。
「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10:16)無論個人或教會,面對AI技術時,不以排斥新科技先入為主,乃要善用工具優勢,又要保持屬靈的純正,在應用中持守信仰立場。
神學教育工作者依據聖經教導:「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5-6)
先回到信仰本質,藉著科技工具創造輔助價值,提升教學效能,強化門徒訓練,就如同保羅善用當時的書信文化來牧養教會、建立信徒,今日的神學教育工作者,應深思並善用多元AI工具,來強化造就效果。
例如:AI製作適性化的課程內容,協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聖經原文;
運用AI輔助來發展查經材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經文脈絡,探究信仰價值;
善用AI翻譯功能,使神學教育資源能觸及更多需要的群體,或讓不同語言地區,也能聽見福音...
應用這些工具同時,需要謹記幾個重要原則:
首先,AI只是輔助工具,不能取代師生與同儕間的生命交流和屬靈引導的角色。
其次,在使用AI工具時要保持分辨力,確保內容的正確性和適切性。
第三,要將節省下來的時間,投資在更深度的靈命教導和個別牧養上。
上述可見,AI發展為神學教育帶來新的可能性,但教育的核心始終是生命的塑造。「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彼得前書5:2)
DeepSeek的資安風險與內容隱憂
應用成本低的AI工具同時,仍有資安風險與內容隱憂需要關注。
根據歐洲新聞台(Euronews)2025年1月31日的報導,DeepSeek在安全性評估中出現值得關注的問題。美國AI安全與合規公司Enkrypt AI的研究指出,DeepSeek在有害內容測試中,有45%的測試案例可能繞過安全協議,產生有害內容的風險,比其他AI模型高出許多。
同一報導中,比利時、法國和愛爾蘭等歐盟國家的數據保護機構,已開始審視DeepSeek的數據處理方式,特別關注其用戶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是否符合歐盟的隱私保護標準。
報導顯示,採用新興AI工具時,使用者需要針對資安風險和內容管理保持警覺。在基督教教育和信仰事工使用上,更需要謹慎評估,是否可能損及資訊安全或產生不當內容?
透過謹慎應用新科技,堅定持守信仰教育的本質,神學院校和教會能在這數位時代中,將更有效地完成培育工人、建立教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