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是「神所興起的領袖」,雖這並不是他所願意的。相信有很多人與摩西一樣,可能「覺得自己並不能做甚麼」,但卻無法避開「神仍然要揀選使用你」的命定!
摩西是神所興起的領袖
榮耀豐收教會陳維濬牧師指出,在舊約之中,若要論到偉人,則不能輕忽「摩西」這號人物。根據聖經記載,摩西是「『面對面』與神說話」,其關係如同朋友一般。
「摩西」這名字,天主教依拉丁文漢譯為「梅瑟」,唐朝景教譯為「牟世法王」,伊斯蘭教稱為「穆撒」。摩西是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等書中,所記載的公元前13世紀時「猶太人的民族領袖」。
摩西的一生中,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出生後,先是由「奴隸」高升為「埃及的王子」,後又因殺死一個埃及人而淪為「牧羊人」,最後被神呼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誠然,從摩西身上,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很多「身為領袖需具備的功課」。
在使徒行傳第7章20-22節中記載著,摩西生下來,俊美非凡,在他父親家裡撫養了三個月。他被丟棄的時候,法老的女兒拾了去,養為自己的兒子。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
「學了」的原文「παιδεύω」,有著教育、練習、管教的意思,在經文當中以「過去被動式」表示,是受教育、受訓練的意思。「才能」的原文「δυνατός」,這形容詞是有能力的、強大的之意。
此處正確解說應是——摩西在「埃及人的所有學問中受教育」,而且他在說話行事都是很有能力的。這說明了,在神的心意中,祂對摩西的「領袖養成計畫」,第一階段是在於「能力的培養」。
(一)從奴隸成為王子
(二)從王子到逃亡者
仔細來分析,摩西在0-40歲的年青時期,確實很有條件成為以色列人的「拯救者」;從人的角度看,摩西具備了下面三個條件去承擔這使命的。但實際上,摩西「靠自己的能力而崛起」,也因「自己的能力有限而歸於無有」。
1)摩西是法老女兒養子
2)摩西有學問才能
3)摩西很關心同胞
在出埃及記中提到,當摩西逃命到曠野時,他幫助了米甸祭司的7個女兒;她們在曠野中為群羊飲水,卻被別的牧羊人欺負。那時,摩西為她們出頭,趕走那些惡的牧羊人;她們回家後告知父親,幫助她們的是一個「埃及人」。
可見,那時,摩西外表的服裝、打扮和做事的方法,已經埃及化;這也難怪,他在拯救以色列人的事上,會失敗。由此看來,摩西應該「先回復『以色列化』」,真正去搞懂並明白以色列是怎樣的一個民族,才能夠去救以色列人。
摩西在西奈山過了40年曠野生活,主要可用下列三點來作說明:
1)摩西在曠野隱姓埋名,做了甚麼,沒有人知道;僅知,他結了婚,娶了米甸祭司的女兒為妻,有兩個兒子。
2)他為岳父牧養羊群,是一件「很卑微」、「不出色」的工作;他的背景本是很好的,但竟淪為牧羊人,可見他已然是身不由己了。
3)摩西的生活很平淡,是「重複」而「單調」的生活。
在這40年,神給他長時間在「平靜之地」學習,讓他可以對祂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曠野生活」對摩西來說是一個「重要階段」,可說是「神鍛煉準備他的時刻」。
摩西以為,自己是「失敗」與「被同胞所拒絕」,似是無能了!豈知,這樣的過程正是「神在預備他」;他被帶到這平靜之地,神使他單獨得「祂的教導」。
摩西早年所接觸的都是「博學者」,而在曠野都是面對「普通的牧羊人」;神讓摩西向他們學習,是因為將來,他需要帶領一般平凡的、為奴的人。
摩西在40‐80歲這時期,是一個「壯年」進到「暮年」的一段時光。這也可說是,從一個「充滿能量」到「手無寸力」的過程;在血氣逐漸減少的過程,摩西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做些什麼了。
在此,上帝要給摩西的功課,就是去發現——血肉之軀的人,是「能力有限」、「時間有限」的。
實際上,摩西若無經過這段「破碎期」,就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真的不能做甚麼」,這也正是「謙卑」的關鍵因素;而所謂的謙卑,就是「不敢驕傲」。在經過這段破碎期的熬練,使他「真正跟自己的能力切割」轉而「倚靠神」。
神看顧祂的子民,知道他們的痛苦。在神吩咐摩西去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的工作」即是「神的工作」。唯一不同的是,「神沒有吩咐摩西去救他們」;因摩西不是救主,他只是神手中的器皿,代替神去成就「神拯救的計畫」。
摩西被呼召時,在這階段,其心態仍是「我不能」。故而,他四次向神推辭:
第一次,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這時,摩西自認為只是岳父的傭人,他知道不能憑自己去做事,而回答:「我不能。」神回應他:「我必與你同在。」
第二次,摩西告訴神:「他們必不信我,也不聽我的話,必說:『耶和華並沒有向你顯現。』」於是,神將摩西拿的杖變成蛇,又將蛇變回杖;神叫摩西能行神跡,憑這權柄去見法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第三次,摩西指出:「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但神對他說:「誰造人的口呢?……,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當說的話。」但最後,摩西仍是拒絕了神。
第四次,摩西表示:「主啊,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這次,神向摩西發怒,因為祂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去準備他,並且用自己的能力保證差派他去見法老,領以色列人出去,這是祂要做的事。
神呼召摩西之前,曾讓他在曠野中看見非凡的事,那時,在忽然之間,荊棘被焚燒而產生一種榮燿,因荊棘並沒有被火焚毀(焚而不毀);他所見的荊棘不過是「普通的東西」,但「有了火」就成為「榮耀的東西」。
這使他想到「神的作為」就是——「平凡的東西」在神手中,就成為「榮耀的東西」。
他學習到:神的手,在人的身上帶著榮燿,不會叫人受損。
摩西的領袖哲學—從「我能」到明白「我不能」,最後看見「神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