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孤單

【張文亮專欄】海島型的老師

「眾海島啊,當聽我言。遠方的眾民,留心而聽。」(以賽亞書49:1)。   這是多麼有趣的比擬,將住在遠處的人稱為「海島」。或是將離群的游離者,比喻為海島。喔,這在提醒我們,即便是海島型的人,上帝依然看顧。   在學校有許多海島型的學生,他們單獨來,單獨去,沒有人用眼睛黑色的部分,看他們,沒有人對他們說話,沒有人邀請他們同行。愈多人的學校,這種學生愈多。若沒有互動,這些學生真如是海島,被一層空間又一層的空間隔開,與主流格格不入,與框框保持距離。   成為海島型的人,並不一定不好。不被眾人注意,有時是考驗自己能否獨處;不為主流接納,有時是保守不同流合汙;沒有太多朋友,可以少去沒有意義的應酬。正如海島被水環繞,卻不被水淹沒;遠離大陸,就不需大陸的供應。   隔開是孤單,卻能擁有最多的水環繞。 我是海島型的老師。許多人認為我是「怪怪的」、「難以歸類的」、「特立孤行的」,但是我沒有想當海島啊。我一生所做都不完全,只有主能重解釋, 一生所盼常失落,只有主知最佳時, 一生所作有缺憾,只有主知祂目的, 一生所行多彎曲,只有主能聯上祂的線。   主耶穌,眷顧祂的海島,看顧祂的海島型孩子。海島可以容許多少的海鳥來居住,?知道。海島供多少船難之人來登陸,?明白。哪天你若聽到,遙遠的海外有享受,那是上帝與我一同開設的「海島食堂」。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2019美麗人生劇團 聖誕舞台劇【誰在叩門】 12/21 14:00 貴格會合一堂|台北市景中街36號(無須索票) 12/24 19:30 國軍文藝中心|台北市中華路一段69號 ?索票網址:https://thfc.pros.is/KASfb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泉源之聲專欄】客西馬尼園的沉思

我們因為疾病或是外傷帶來的疼痛、往往使我們覺得自己生活的品質下降,我們會盡力透過醫療或是適當的手法緩解疼痛,但是生命中有另外一種疼痛叫我們更難以承受、這種疼痛是心靈的疼痛,它比身體上的疼痛更難描述、且深度更深,更重要的是【心靈的疼痛往往需要生命類似的經歷才能產生共鳴或是被瞭解】,這讓【心靈疼痛】的人更感覺孤單,因為所描述的苦大家只能投以憐憫的眼光、卻很難有感同身受的感動和體恤。   這次以色列行在客西馬尼園中就有很深這樣的體會,耶穌道成肉身、將天國的福音帶給我們,使我們透過【神所設立的救贖恩典】領受生命中和神恢復關係的喜樂和滿足,但耶穌的【道成肉身】對於那些深受心靈憂傷折磨痛苦的人,也能深深帶來安慰,在客西馬尼園中耶穌邀請門徒和自己一起警醒禱告,門徒身體疲倦竟然睡著了,耶穌三番兩次的邀請鼓勵,雖然祂懂得門徒身體疲倦所以睡著,但是祂也知道門徒不懂得等一下要發生猶大盜賣捉拿自己的事情,所以他們會睏倦疲乏而睡著,門徒不是不願意而是因為不懂而無法一同警醒、使得耶穌的心得到安慰,門徒的不懂帶來耶穌十架道路第一層的孤單,這種孤單類似【無能為力下的遺棄】,比起【不懂而無法陪伴】的痛苦來說,經過選擇之後的放手更讓人心痛。彼得在大祭司院子中否認耶穌,縱使耶穌事先曾經告訴彼得、也清楚讓彼得看見【人的愛非常有限】,當我們的愛必須面對生死存亡的挑戰時,往往我們最後會被逼著放手,這種放手雖然能被體諒,但是這種體諒帶著非常深的失落感和孤單、縱使所有的一切耶穌自己本來都知道。   十字架上是痛苦的最高極致,合併著身體難以承受的痛苦和心靈最深處的孤單,三位一體緊密的連結、彼此相知相惜的關係、因為耶穌承擔人類罪惡的結果必須完全破碎,雖然這種孤單耶穌早就能預期,但是從耶穌聲嘶力竭地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面對門徒的不懂,耶穌只是邀請;面對彼得激情之後的否認,耶穌只是淡淡地回望一眼;但是面對父神鬆手的瞬間撕裂心腸的呼喊、難以承受甚至心臟爆裂的痛苦,耶穌孤單的走上替死代贖的路。   當耶穌應許門徒自己升天之後會請父神差派聖靈下來,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這樣的平安蘊含著耶穌深深經歷一切苦痛的結晶、這樣的平安以【我懂】作為底蘊,最令我們驚訝的是,耶穌深知【孤單】的殺傷力,為我們預備父母、朋友、知己,但是耶穌最美的預備是【聖靈】,因著聖靈我們不再孤單、也因著聖靈我們能夠更深的體會一次獻上永遠獻上大祭司的心,更在許多難言的苦痛中深知【耶穌都知道】、使我們的心中得到最後的安慰,深願十架最黑暗的路為我們帶來最豐富的生命,最孤單的呼喊成為我們最深的安慰。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  作者/尤昭然牧師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你的世界有多大,並不在於你生活中看見多少人

最近我們有個孩子告訴我他的世界太小,他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這個「理由」我在一些年輕孩子的身上聽過,然後下一句通常會接:所以我要去台北找工作、我要去國外讀書,我要去working holiday....   去外面看看真的很美好,但去外面「世界」就會變大嗎?   我一直在思考「世界」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一直在說要培養孩子「世界觀」,到底怎麼做比較實際?   回想之前在國中教書,也算是蠻大的學校,人數眾多。不過有些孩子很容易「小團體」。不管他身旁有多少同學、補習班、生活周遭?他的生活總是受小團體影響?甲不理我,或是我跟乙吵架,覺得全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孤孤單單。   這樣的「世界尺寸」不知是多少?雖然我們每天活在相同的環境當中,但是他的「世界」跟其他同學的「世界」,很明顯規模不一樣。   進入職場後,看得見的世界似乎真的縮小,辦公室、家裏、教會??,所以開始有去健身房、團體課程?等,參加各樣的活動都沒有問題,但活動越多真的不代表世界越大?,世界的大小應該其中有一個評估是,你打開多少讓別人進入吧??。   當你在意、當你關心,這個人就進入你的世界了。同樣的,當你不在意、不關心,這些人雖「活在」你身旁,卻沒「進入」你的世界。   的確,看得見的人數跟我們心裡面真正世界的人數是不一樣的。很多人關切不同的議題,這些人不見得出現在他的生活圈。但因為關注他們,這就進入他的「世界」。所以在意非洲的小朋友糧食短缺,雖然沒到過非洲,但這卻在他的世界。在意經濟貿易戰爭,川普也就住在你的世界。所以大前研一之前說年輕人只關心半徑三公尺的事,這會是蠻驚人的,這樣的「世界」多狹隘。   所以如何培養世界觀?   方法很多,但有一個是最基本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孩子彼此相愛吧!當連真實活在身旁的同學都無法進入他的世界,要談什麼遙遠的國家?所以,幫助孩子好好與現在生活中的人用心相處。   去外縣市、出國讀書、工作都沒有問題,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很好的。但敞開心去關懷身邊的人,走的城市越多才越有不同體驗?畢竟「人,才是關鍵」!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