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中,最廣為社會討論的面向,是攝理教教主鄭明析「以神之名」犯下跨海性侵案,遭多國通緝。然而,性侵害不只存在於異端,也可能在教會、日常生活中發生,本篇欲聚焦探討「我們能從哪些『跡象』看出端倪及加以預防?」針對此議題,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督導洪雅倩指出,性侵害加
只是一張照片或許沒什麼大不了的?當網路提供一個看似隱密的空間時,此時也容易被誘拐及試探而成為被害人。我們都該思考,如何避免數位性暴力的發生?若不幸發生了,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影劇《她和她的她》上線不到一周,就登上Netflix台灣排行榜冠軍,劇中情節掀起熱議。對此,基督教勵友中心提醒:「性暴力事件中,要出來面對的永遠都是加害人...加害人要負全責。」也盼更多牧者、輔導接受裝備,合宜陪伴性暴力的受害者,並在教會中打造友善、接納的環境。
半工半讀?以讀書為主,還是直接投入職場呢?四個象限帶你判斷...
有些人嚮往偶像劇中被搭訕的橋段,以為自己遇到真命天子、天女,而容易暈船,有心人專門練就情感操控術「PUA」,迷惑對愛情有憧憬的人,對他們進行洗腦迷戀他們而無法自拔...
「去換一件長褲,不然就不准出門!」「你穿太露了...」親愛的爸媽,你是不是聽過甚至也說過類似的話?儘管孩子「有自由穿衣的權利」但還是會擔心?其實除了傷害性的語言以外,你可以這樣溝通...
「目睹暴力」的孩子在成人後,容易因為對暴力的錯誤認知,成為家庭暴力的另一位施暴者或受虐者!在家暴事件的服務中,「身體虐待」佔數據比例最高的,然而,有一種傷害看不見傷口,卻更需要被重視─「目睹暴力」!孩子因為身上沒有明顯傷痕,常常被忽略;但他們小小心靈的傷痛和陰影,卻是「隱性」且「長期」的影響…
「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根本就不懂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這樣的對話並不是溝通,只是一種自我表述,你說你的、我講我的。青少年開始學習脫離父母,期待當自己的主人,想擁有決定權。建議孩子將進入青少年反抗期的爸媽們,可以試著做以下幾種功課:
「他整天當低頭族,不然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打電腦。我都不知道要怎麼辦?」「成天到晚就是在外面鬼混,把家當旅館!」面對孩子各樣脫序的行為,身為父母除了憤怒、失望、擔憂之外,總有著無助、無奈等的感覺...
孩子在揭露自己的遭遇之前,常會試探成人會有什麼反應。他們微弱的求救,你都察覺到了嗎?以下是美國司法部提供「遭受性侵害的徵兆」,可以幫助我們及早反應,停止讓傷害持續發生...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統計資料,2018年18歲以下性侵害通報受害人共5296人,其中0-6歲248人,6-12歲767人,12-18歲4281人。教育孩子如何避免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危險是很重要的,有助於預防這類不幸事情的發生...
有多少次動手打孩子時候,都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多數人的答案是「每一次」,但是我們都忽視了人性,忽視了我們做每件事情的動機,動手的原因「100%」都是「為了孩子好」嗎?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定不在黑暗裡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翰福音8:12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定不在黑暗裡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翰福音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