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失業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經濟風暴交響曲

第1樂章:沒有做完的事   這是在2010年5月號英文版《讀者文摘》上看到的一則故事—— 五十四歲的卡文理(Lee Kravitz)被裁員了! 已是「過半山」(Over the hill)的年紀,再加上不景氣的市場,找工作的難度頗高,文理被「卡」住了,直到他讀到過去與親友的往來書信。於是,在太太的贊同之下,卡文理隻身雲遊四海,做他過去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拜訪許久不見的親戚朋友們。 首先,他去拜訪高中老師,那位老是投出問題球,挑戰他思考能力的「饅頭老師」(mentor)。老師對於他的造訪,驚訝又感動,三天的相處,「饅頭」一如以往,充滿智慧的言語,挑戰他對人生的思考。 數十年前,有位朋友借他600元美金,卡文理再次與他聯絡,親自把錢送還,表達謝意,即使他的朋友早已忘掉這事。 有位智障表姑,早已失去聯絡。他按?蛛絲馬跡的線索,找到這位獨自住在老人院的表姑,成為她十四年來惟一的訪客。 到修道院去拜訪當修道士的同學,與他促膝長談,兩人都再次確認自己的人生方向。 年老的阿姨,過去是認真的鋼琴家,與卡文理相處幾天後,又重新拾起多年不曾彈奏的鋼琴…… 這些拜訪旅程,一個個皆是學習過程,使他的人生更豐富美好。他也發現,過去因忙碌而「沒時間使用」的愛心、耐心與體貼又一一流露在他的言語行動中。 失業一年沒有金錢收入,但所得到的比金錢更豐厚。卡文理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是囿限於自己與家人,對周遭感恩與關懷,使他生活更多彩多姿。 現在,卡文理需要找工作,不過也許不致太困難。他把過去這一年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沒有做完的事》(Unfinished Business),大獲好評,或許他已找到新事業。   第2樂章:不作逃兵   林哲明在某知名跨國銀行集團上班,感恩節前夕聽到同事間在流傳,公司出事了,營運可能有問題。聖誕節前,哲明抱?整理好的紙箱回家,銀行關門,全體員工「家裡蹲」。 他父母聽到失業的消息,滿臉愁容,倒是太太怡真露出笑臉鼓勵:「在家休息一陣也好,過去太忙了!」孩子也好興奮,因為每天都看得到爸爸。 原本想先在家休息思考一陣,但父母親見哲明在家就唉聲歎氣,要他認真找工作,也阻止小孩吵他,甚至抱怨怡真不夠積極,不為先生的前途著想。 三代同堂的日子,原是有福的安排,卻因父母對兒子的適度「關切」而帶來壓力。 「家裡蹲」的事實已是家中不能提起的話題,然而事事都跟失業有關,晚餐時父母親的歎息宛如低氣壓過境,黑雲跟著全家走動。 明哲受不了父母的壓力,草草接受一個外州的工作,把妻子孩子留在家中與父母同住。從此婆媳之間的關係,像齣正上演的韓劇,劇情錯綜複雜,明哲也變成裡外不是人的逃兵。 夫妻長期分開,婆媳不和,親子關係疏遠,難唸的經越來越多本。 哲明為家為妻為父母,終於決定勇敢面對。他先跟父母懇談,父母親終於了解對兒子有時會「愛之適足以害之」的現實,決定暫時回臺灣享清福,讓他自己做決定。 同時,他也向妻子道歉,願意作個有擔當的丈夫,請妻子再度全力支持他。 明哲目前在銀行上班,但若是再度被裁,一定會慢慢思考,不作沒有計劃的逃兵。   第3樂章:化妝的祝福   何士傑是位年輕優秀有為的年輕人。名校畢業,娶得美麗賢慧的妻子,兩個兒子活潑可愛,而他一畢業就被有名的「李曼兄弟」證卷公司網羅,成為高薪的華爾街菁英。 2008年底「李曼兄弟」倒閉成為全球頭條新聞,何士傑與同事們都成無業菁英人士。 那陣子華爾街風聲鶴唳,倒閉與被收購,有工作的人緊張,沒工作的人心慌。世傑這時反倒非常慶幸自己是無產人士,同事中有人住豪宅開名車,面對龐大的貸款欲哭無淚。 士傑與太太一同做數字管理,發現沒有收入,少數的存款只能暫度幾個月。於是先把一部份存款分別出來,那是停損點的數字,無論如何要守住底線。為了節省開支,把租用的公寓退掉,搬到郊區與父母同住。 郊區的小房子內,住著已退休的父母、年邁的祖母,如今再加上士傑一家四口。原本念私立小學的大兒子,轉到郊區念公立小學,教育經費減至最低。 八個月後,士傑終於找到工作,雖然薪資大不如前,但總算可以再自立,也搬出父母親家。七口人同住,每天大家面對面,總有磨擦誤會,但回顧過去八個月,士傑滿心感恩。 感謝上帝,當初沒有盲目追隨同事,也去買棟豪宅來把自己綁在貸款中。 感謝上帝,當初沒有發瘋買名車代步,否則就成為開名車無屋的待業菁英! 感謝上帝,與父母同住的日子,更深體會他們全心的愛與支持,使他與父親常有機會談心,兩個孫子也與爺爺奶奶建立美好的關係。 感謝上帝,四代同堂,何等福氣,祖母在士傑搬出後不久過世,士傑永遠記得祖母晚年含飴弄孫的喜樂笑容,這是上帝美好的安排。  這次的經歷,士傑從中學習腳踏實地的重要、家人支持的祝福、面對環境的必須,及未雨綢繆的好處。   第4樂章:迎接曙光   麗琴是所謂的「內在美」,獨自一人帶兒女在美國求學生活。先生周擎天原是台灣某外商公司經理,麗琴在家相夫教子,是快樂的「英英美代子」(台語:意指在家閒閒沒事幹的妻子)。來美國後住在華人眾多的城市,每月靠著擎天匯過來的家用,在這城裡過小康生活。 擎天離開外商公司與朋友一同創業,麗琴從「美代子」變成「周董夫人」,麗琴為擎天感到驕傲與欣慰,感謝上天賜她一位有能力的丈夫。 好景不常,擎天打電話說投資失敗,沒有收入可以匯款,就此斷了音訊。麗琴的生活從此變天。 首先,她與孩子搬出高級公寓,找棟小公寓棲身。朋友帶她申請救濟金、領糧食券。開車只會開直路的她,因為人生的臨時大轉彎,現也只能開車經過九彎十八拐到倉庫去當鐘點工。 麗琴堅持一個信念,希望孩子的世界安穩幸福,所以沒把父親無法支持他們的情況,照實透露給兒女知道。麗勤辛苦工作,兒女卻不明白家境已不如往昔,手機、書籍、衣物一樣都沒少。不曾理財的麗琴,慣性刷卡消費,債台高築。 臺灣的母親萬里迢迢來美國探望寶貝女兒,見她這番狼狽光景,傷心又憐惜。兩母女在廚房烹飪談心時,心靈閃出一道曙光;麗琴擅烘焙,蛋糕餅乾都做得精緻可口,何不在家烘焙賣到華人超市去?! 母親溫柔地把家境困難的真相告訴孫兒女,要他們與麗琴站在同一陣線上,當她最大的幫手,同時也帶他們禱告,祈求上帝的引領,大家同心攜手走過這段艱難的日子。 擎天終於又與麗琴連絡,長期在外成為流浪商人,創業夢醒、身心俱疲的他,倦鳥知返,要與家人團聚了。 如今麗琴的手工烘焙生意已做出口碑,擎天幫她備料送貨。糕點甜品,小兵立大功,成為周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長路漫漫,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都極需要修補與重新建立,但漸行漸親近,全家正往蒙福的方向進行。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55期(2010年10月)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untitled-c1fie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吳信惠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當兒女覓職/離職時

認知:時勢大不相同   目前全球的工作環境和身為戰後嬰兒潮的父母輩相比,已大為不同。   二次大戰結束後,各行各業力圖振興,社會上求才若渴,只要肯努力,並不難找到制度完善的工作,在同一家公司或機構工作至退休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近年來由於健康狀況改善,許多人年逾六十仍未退休,加上全球的經濟發展已不復往日欣榮,現今的年輕人可說是一職難求。即使順利找到工作,也可能隨時因公司狀況改變而失去工作,一個職位待不滿三年以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更不太可能如父母輩般,穩穩當當地找到可端一輩子的「鐵飯碗」。   其次,物價房價不斷攀升,基層工作的薪水卻有限,比起父母初入職場時,甚至不升反降。2013年底發表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臺灣35年前當時一棟二層樓透天厝要價約臺幣28萬元。而35年後的今天同樣的房子售價已飆升至2,800萬。現今一般年輕人要養活自己已不容易,若要像父母輩般累積豐厚儲蓄或購屋置產,更是困難重重。   此外,這個世代對工作的價值觀與上一輩有很大的差異。許多年輕人看重的是如何透過工作實現人生的意義,不在意報酬微薄或職位不穩定。但父母往往會擔憂他們的工作前景、將來如何成家立業等實際問題,因價值觀不同而引發了親子衝突。   心態:陪伴引導而非強勢主導   有了以上幾點認知,父母在子女覓職時,應打從心底確信上帝在每個人一生當中,包括工作,均有奇妙的計畫。無論順境逆境,上帝對我們兒女的帶領必是最好的。雖然子女人生經驗有限,仍需要父母適時引導,但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學習完全放手,將主權交給上帝。   我真心相信,父母應採行的第一個步驟,便是常為孩子祈禱。除了私下為孩子代禱,也要常常帶著子女一起禱告。當子女看見父母對上帝的信心,並親自體會過禱告帶來的祝福,往後不論在職場上或生活上有任何需要,都會主動請父母代禱。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父母要有智慧地引導他們。以我的兒子為例,大學畢業後經歷過找工作、轉換工作、一段時間沒有工作、重回校園修讀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重新投入職場等階段。在這些過程中,我一直為他禱告,但除非兒子主動詢問,否則我不會給予實際的建議。有時候明明已看見問題所在,我仍會勒住舌頭,不主動發表意見。因為我相信,只有當子女親自經歷、思考過他們面對的困境,願意向父母討教時,方聽得進父母的意見。   當孩子主動提出問題時,除了與孩子分享父母的看法,也可以透過其他人來引導孩子。例如我兒子曾想主修心理學,雖然以我對他的了解,他並不適合這個領域,但我沒有勸阻,而是陪他去做職業性向測驗,藉由專家客觀的分析,幫助他了解自己擅長的工作。   當然,也可請熟知孩子長才與短處的朋友與孩子談談。幾年前,當兒子正在尋覓工作方向時,我的一位昔日老闆曾主動邀請他外出用餐,給予一些建議。雖然我到現在仍不清楚他們談了些甚麼,但那次餐敘後,兒子便確定了他的生涯方向,一路走來,興味盎然,越做越起勁。   抉擇:尋職難題,智慧面對   問:如果得到一份不是很心儀的工作,是要先接受,再「騎驢找馬」,還是應該繼續等待? 答:在做決定之前,父母可幫助兒女了解,一旦進入某個行業,漸漸地,往來的朋友、相關渠道??等,都會與從事的工作相關,日後想轉換跑道,可能沒想像中容易。因此,如果沒有經濟上的壓力,我個人的建議是盡量慎選第一份工作。不過,這當然不是絕對的。如果年輕人來找我商量,表示他一直無法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所以打算暫時從事不是那麼有興趣的行業,然後再繼續尋找合意的機會,我也不會反對。我擔心的是人都有惰性,一旦入錯行,往後發展的潛力可能會受限。   問:是否要離開家鄉,接受外地的工作機會? 答:作父母的,當然希望子女留在家鄉發展,一家人能夠常常見面,彼此關懷。但我認為,既然我們的一生都在上帝手中,不論住在甚麼地方,都是在祂的看顧中。如果孩子在外地有較好的發展機會,父母不妨放手祝福。當然這也要視情況而定。如果父母年事已高,或是健康狀況不佳,需要子女照顧,全家人便要彼此體諒,一起禱告,在愛中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問:如果同時得到兩份工作,一份薪資較優,另一份雖然薪水較少,但較符合志趣,或是發展前景較佳,應該如何選擇? 答:我會鼓勵孩子選擇後者。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在起跑點選對方向,就能長遠地跑下去。    問:萬一孩子做了錯誤的決定怎麼辦?要繼續走下去,還是毅然回頭? 答:當孩子做出決定後,即使父母不認同,仍應完全尊重支持。這樣的支持包括允許孩子犯錯,如果孩子日後對當初的決定反悔,父母還是願意無條件地接納他們,成為他們的後盾,讓孩子知道上帝的恩典夠用,人生道路隨時可以重新出發。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躁、嘮叨。父母若嘴上說要將一切交託給上帝,行出來卻是另一套,對孩子的信心將是很大的打擊。此外,不論父母說得多麼有道理,孩子因缺少人生歷練,往往聽不進去,只會加深兩代之間的隔閡。   問:父母試圖透過關係,幫孩子安插工作,是否合宜? 答:我認為適度的幫忙是可以的,但必須以孩子為主體。父母可以提供幫助,但不該主導方向,甚至幫孩子做決定。子女是上帝交託給父母管理一段時間的產業,父母最主要的目標是幫助孩子長大後成熟地離開父母,完成上帝在他們身上的計畫。因此,從孩子誕生的第一天起,父母便應開始訓練他們漸漸具備離開的能力。如果孩子長大了,父母還不斷透過關係為他們安排前途,替他們做決定,便代表父母沒有放手,仍在掌控兒女,這對兒女的自信心、獨立能力,以及婚姻、家庭等都將造成負面的影響。   失業:子女被辭退,父母要陪伴他們—   冷靜理解原因:若是因為公司經營發生變化而被遣散,父母應安慰子女放寬心接受大環境的變化,不需自責,讓子女知道父母理解、支持他們。但如果孩子每回換工作,均將原因歸咎於公司制度不佳、同事難以相處等等,成為一種模式,那麼很明顯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兒女身上。父母一定要平心靜氣,有智慧地幫助兒女成長,打破這種模式。   認真檢討改進:當然,除了被辭退後冷靜謙卑檢討,平日就養成常常自我檢討、自我突破的好習慣,更是在職場上站穩腳步的關鍵。以我兒子為例,他較為寡言,以往與人交談時,話常像含在嘴裡,聽不清楚。我便提醒他,在職場若要擔當起領袖的角色,一定要改善說話的音調、速度等等。兒子回應說,有一位教授也曾和他談過同樣的問題。經過用心練習,如今兒子的說話技巧已大為改進,在工作上游刃有餘,不致成為影響工作表現的絆腳石。   培養合作能力:這能幫助他們在職場上立穩腳步。記得當年我擔任主任工程師時,每逢遇到公司裁員,常有同事憂心忡忡地問他們是否職位不保,我總會回答,關鍵在於平日是否不計較、願意主動分擔其他部門的工作,與同事建立良好關係,成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如果獨善其身,只專注於分內的工作,在團隊中可有可無,便有較高的機會成為裁員名單上的一員。   積極樂觀再出發:此外,父母也可鼓勵被辭退的孩子透過平日建立的人脈尋找合適的工作,或是把握時間,重回校園進修。聖經上說:「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成千上萬的飛鳥,上帝尚且供應牠們的需要,何況是我們呢!所以孩子在職場上遭遇挫折時,父母一定要鼓勵他們不要怨懟、害怕,只要找出原因、誠實面對,將眼光放遠,永不放棄,一定能發揮潛力,走出一條路。   底線:堅韌的愛   綜觀周遭,越來越多已大學畢業多年的成年子女逃避就業,成為「宅男」、「宅女」,或「啃老族」,父母既頭痛又不捨,不知如何是好。   老鷹對待子女的方式非常令我感動。牠們用樹枝建築舒適的巢,撫育小鷹,但隨著孩子成長,老鷹會一根、一根地逐步將巢拆除,迫使小鷹離巢高飛。這正是父母應盡的職責。   當子女長期失業時,父母提供他們避風港,幫助他們無後顧之憂地重新出發,原是無可厚非,但為了避免孩子養成依賴性,失去鬥志,父母必須學習老鷹這種「堅韌的愛」。」   可行的做法包括:事前與兒女約好父母可幫忙的期限、子女應分擔家中部分開支,或是需承擔某些家務等等。若到了約定期限,兒女仍未找到工作或完成學業,父母固然可以酌情延長,但一定不可讓孩子過著不需負責任的安逸生活。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歡迎他回家,但是他已經長大了,不能一直依賴父母生活。這麼做是出於對兒女的愛,只有迫使孩子走出舒適的窩,他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聖經詩篇32篇裡,上帝說:「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用我的眼睛在你身上引導你。」這段經文非常觸動我的心。我們作父母的,也要如此仔細觀察兒女的需要,愛他們,引導他們走當行的路。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陳信言口述/鄭瓊瑜整理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