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日本311地震事發至今屆滿四個月,事發時各界熱烈響應賑災捐款,但巨額的善款運用與流向卻也引起社會高度的爭議。

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爭議,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更不會是唯一個案。

社會大眾對公益團體的善款執行成效連帶產生信任危機,公益團體要如何落實誠信,讓民眾願意持續付出愛心行動,才是關鍵!

在公益團體中最具指標性的世界展望會,於世界100多個國家設有服務據點,愛心服務備受社會認同。

掌舵台灣世展會八年的會長杜明翰接受專訪時,提出三大具體建議,分享如何有效建立誠信,在危機中站立穩妥,提供相關募款公益團體或福音機構作參考。

第一:做足事前計畫 事發3天內立即執行

杜明翰會長接受今日基督教報專訪。

杜明翰會長接受今日基督教報專訪。 (攝影/記者張嘉慧)

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不能等到事發後才開始想作法,就像軍隊打仗,不能等開戰時才擬定戰略、訓練兵隊,一定得先模擬演練,訂定多套執行計畫,然後視實際情況作調整。

展望會幾個單位的全球快速反應團隊,依據災難大小、性質、影響範圍等進行分類,在全球100多個國家訂定災難初期防備計畫(Initial Disaster Prepare Plan,簡稱IDPP),有效降低判斷誤差。

一旦災難發生時,會立刻派遣專業人馬前往實地評估狀況;像是日本311地震及南亞海嘯的事發隔天,展望會當地的服務據點即出動3組人馬救援;而台灣88風災發生後,災區的專業人員即開始進行物資發放、協助撤離等工作。

杜明翰強調,災難發生後立即行動很重要,否則會有許多人在「空窗期」受苦或因而離世,因此絕不能等到募足金額才出動。該會常設緊急應變金,為使救援行動能即刻進行;等待募款金額湧入,再依照需要調整分配,前者能有效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後者能將捐款發揮最佳效用。

一般而言,展望會會於3天內擬好初期計畫,7~10天內擬出中期計畫,1~2個月內開始規畫長期方向,按部就班進行救災。如311地震後,3月24日當天,展望會第一階段計畫的賑災款項已達目標,就立即在網站上公告停收日本捐款,避免多餘金額繼續湧入,影響其他機構的募款及救助進度,「各機構募當募的金額,這是基本的精神原則。」

第二:網站公告、記者會、計畫報告 建立責信

建立責信的對象必須面面俱到。

建立責信的對象必須面面俱到。 (照片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

政府規定公益團體須將資金流向、救助計畫和捐款明細等透明化;展望會則選擇透過網站、記者會以及計畫報告來達成。

杜明翰表示,網站是最方便的平台,展望會會在官方網站公布相關救助計畫、資金流向和捐款人資料。其次,定期舉辦記者會,透過媒體讓大眾了解實際救援進度。最後,評估需要,提供捐款者及企業成效或結餘等說明報告。

此外,杜明翰會長強調,不僅要對捐款者或政府建立責信度,對受助者也必須如此。公益機構不只是提供物資需要,更要重視「人道救援」,幫助者不能存有大爺心態,否則將對災民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在安置、重建過程中,需適時傾聽災民意見,邀請災民一起參與溝通,這點是台灣最需要加強的地方。

「責信的建立,是360度,面面俱到。」他說。

第三:實際參與、情感投射、發揮專長 提升民眾參與

杜明翰會長提出三大實質參與的重要性。

杜明翰會長提出三大實質參與的重要性。 (照片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

近十幾年來,全球三級以上的災害次數直線攀升,在天災頻仍的世代中,民眾自然會出現「愛心倦怠」的現象。杜明翰會長建議拉高民眾的參與層次,就不容易淪入「只是捐錢」的疲倦狀態中。

第一是要讓民眾「實質」參與,例如對基督徒而言,可以用代禱方式;對一般人而言,則釋出志工服務名額。第二是「情感」參與,提供災區感人故事或讓救助者與受助者彼此通信,不但能激勵人心,也能讓救助者感受到更深層的意義。第三是按「專長」做事,善用參與志工的強項及恩賜,有效提升參與的積極度,這些人便能帶動更多人或團體一起投入公益。

合理的人力成本是必要的

災區最需要人力的投入。

災區最需要人力的投入。 (照片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

災難救助經驗豐富的杜明翰會長特別提醒,通常第一階段的救援,首重物資運送、解決醫療問題、親屬協尋等,這些都需要由專業人力與團隊來進行。

災民最需要的是「陪伴」,不論是社區重建、心靈關懷都需要人力投入。因此民眾必須了解,提撥合理的捐款比例,作為救災的人力成本支出是必要的,至於甚麼才是「合理比例」?則視每個計畫不同做調整。

公益團體和福音機構若把握以上原則,讓民眾能更多了解救助款項的運用情況,雙方「合作」的愛心路便不難走,同時在救助過程中,與受助者一起體會生命的意義。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