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攝影/記者洪敬義)

在香港有15萬名印尼家傭離鄉別井工作,對香港教會而言,這是一大禾場。在「港印」的文化差異裡,如何傳遞關愛給身邊的印尼家傭?又有什麼事工原則需要堂會領導團隊遵守?如何推行敏感於印尼文化的「處境化模式」?

上(3)月,「印尼家傭關愛組」主辦教牧同工研討會,邀請連達傑牧師分享當中心得與經驗,亦讓教會同工一起探討此事工細節。

連達傑牧師。

連達傑牧師。 (攝影/記者洪敬義)

連牧師早前發表其80頁關於跨文化牧養的博士論文,先從宏觀性指出,世界正面臨全球化與人口流動。對香港而言,面對15萬印尼家傭來港,當中的禾場亦需有系統與策略,先行接觸與裝備,才能帶領在港的印尼家傭信主,甚至回鄉傳教。

推動及分享「關愛分散之民」的異象

連牧師分享,有關家傭牧養 ,對像不止於印尼,還包含菲律賓等少數族裔。現正進行有關牧養的教會,除從印尼植港20多年的教會,還有本地的韓國教會。而香港華人教會與機構亦愈多進行相關牧養。

至今,有30位已有牧養裝備的同工,去牧養在香港各區的印尼家傭。此外,在港教會亦開始對印尼家傭分享主日信息及外展牧養分享。有鑑於主日有在港印尼教會有自身活動,香港華人教會與機構轉移在勞工假期時,邀請少數族裔教會合作,舉辦嘉年華等活動為佳。

再來就是突破思維,來確認本地印尼家傭為服事及宣教的對象。一般而言,是何因素導致香港華人教會及基督徒對印尼家傭採取冷淡的福音態度?相信除是文化與民族差異因素,還有觀念上的阻礙所致。

分析及歸類問題上。香港華人教會向來慣於牧養香港華人(香港這裡用甲方法)。但連牧師指出,香港華人教會不能墨守成規,需接納與採用其他方式(即香港以外地方用其他方法),才可啟動印尼家傭的福音工作。否則,他們的屬靈需要將會被忽略,香港華人教會則會出現「族群瞎眼症」的問題。 

若果能在思想上「心意更新而變化」,其他福音工作模式都是作為本地必須採納的福音之路,擁抱此族群自然水到渠成。連牧師認為,以上對香港印尼家傭的宣教反思,是值得關注的事。 

制定「接觸在港印傭」的策略與計劃

關於策略,連牧師先指出服侍、宣教、育群3個階段。

第一階段-服侍。印尼家傭雖部分信奉伊斯蘭教,但我們仍要以耶穌之名去關愛他們。據前線同工的經驗,可藉一些社交活動與他們聯繫並建立關係。

第二階段-宣教。基督徒需把握每個機會,向未信主或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尼家傭宣教。這是第一階段以後持續進行的一步。

第三階段-育群。教會肢體除有心志去帶領印尼家傭信主,亦需持續關心他們,藉聚會與活動,讓他們對教會有歸屬感,並視之為在香港的另一聚腳地,是一項長期性的做法。

連牧師繼而制定「前進三部曲」:深入作調查、成立委身隊、配搭心連心。

深入作調查-藉著以派對等活動與他們接觸,如了解到他們有何需要?對福音的接受程度有多大?對於福音的抗拒地方在哪方面?

成立委身隊連牧師認為,這是必須要先做的先決條件。因推動這持續性事工,需很大力量。既需眾多人力資源來分多不同職責和任務(數量); 團隊事奉者亦需接受適當訓練,才能投身這事工(質量)。 

連牧師提醒,雖同樣是本土事工工作,但這是涉及跨文化、跨族群的工作,並非堂會恆常事工。 而團隊是達成這項事工的關鍵策略。採取這策略既可釋放更多能量外,當團隊愈強大,對其前景發展愈有幫助。

配搭心連心-連牧師強調,不要孤身上路,因這是跨文化的宣教工作。近年在香港已見到一些教會、基督教機構、差會及世俗團體,積極起來服侍印尼家傭,並累積一定知識和經驗。若教會在展開這方面事工,能與相關組織或單位合作,汲取其知識和經驗,將會是個理想的策略部署。且合作模式同樣可延伸至印尼教會或相關團體。

給予堂會領袖適切的實踐指引

這是跨文化事工的注意事項,其中既要小心對文化優越感的控制,例如「我要改正他們的錯處」或「我是來幫助你的」的想法,是極需要避免產生。 

另一點需注意「錯誤理解文化表達」,因文化差異容易導致誤解甚至破壞關係。我們須承認,在進入異地文化會有不足之處,故此需要事先有正確裝備;建議這方面事工需有指導及管理委員會、核心領導團隊、事工執行團隊作分工。 

實踐指引建議,需考慮七方面:賦予多方權力(能力)、政治文化差異、清晰角色定位、心繫發展藍圖(計劃)、尋找話語亮光(聖光)、信靠聖靈大能、流露屬神的愛。

在教會中持續推展「跨文化宣教教育」

連牧師指出,香港人教徒與教會對於少數族裔的事工缺乏關愛行動及福音使命的承擔,他相信是出於「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據宣教學者溫以諾(Enoch Wan)的解釋,簡單定義是指一種信念,認定自身族群或其有的文化生活方式,都是優勝過其他群體,而造成偏見、對他人視作卑微甚至造成歧視。

但連牧師亦引用Milton Bennett所言,透過跨文化教育及訓練活動,面對文化差異時,能突破自身文化介紹並作出調整和適應,從而承認與接受這種差異的存在,達致「群族相對主義」。

「跨文化宣教教育」概覽

「宣傳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動: 例如在教會的壁報板或當眼處,張貼有關服侍居港印尼家傭的宣傳海報,或在主日周刊、程序表,發佈、轉載上述這類消息。這做法較為低調和隱藏,但目的是讓弟兄姊妹在不知不覺間,藉不同途徑接收有關資訊

「教導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動:教會牧者可在主日崇拜中藉著講解神話語,讓肢體知道神的心意,而去關愛在我們之中的外人或寄居者。另外可舉辦一些有關專題培訓課程,其次是舉辦有關這題目的專題講座;認識可以小組、團契、祈禱會或聚會。 

「屬靈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動:在主日崇拜或全會眾的公禱時間,由牧者領禱為佳。另外可於每週恆常的祈禱會,間中以關愛及服侍印尼家傭或少數族裔為祈禱的事項。甚至,有牧者或領袖安排肢體進入他們當中的聚集之處,進行「行區」祈禱活動。

 「參與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動:在會友或肢體本身,多鼓勵他們主動與印尼家傭打招呼及談話;而教會內外可建立一個聚腳點或開發課程,前者可準備一些當地小吃與雜誌,在他們接送僱主往返教會時,在教會裏有一地方可舒適等候,從中可安排一些肢體參與其中,建立關係。

後者設立「服侍中心」,以短期或長期方式舉辦英語、美容、烹飪班,吸引不同族裔人士參加。或鼓勵肢體出席一些社會或宗教團體舉辦的「不同族裔人士共融活動」或嘉年華。以及舉行一些旅行或遊訪主題公園,鼓勵基督教僱主與外地家傭一同參與,藉此跨越族群與文化界限。

「個別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動:可藉著待到季行《宣教日引》或一些關於香港少數族裔的書籍,認識其生活實況。或多結交不同族裔朋友,加入服事少數族裔的義工行列,明愛的實際行動克服文化與語言障礙。 

「學習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動:教會牧者、領袖及肢體,一起參觀有推動印尼家傭事工的堂會或宣教機構,學習當中服侍理念、模式與方案計劃。

「行動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動:教會鼓勵及安排肢體參與自身教會、或其他差傳機構所舉辦的正規短宣活動,讓肢體走到前線,親身體驗如何在跨文化處境下去關愛及服侍他們。

在連達傑牧師分享前,大會先唱印尼爪哇文的詩歌,歌名為〈在我心中呼愛耶穌〉。

在連達傑牧師分享前,大會先唱印尼爪哇文的詩歌,歌名為〈在我心中呼愛耶穌〉。 (攝影/記者洪敬義)

Q&A

Q:先前我有一位印尼同工,並曾向她傳福音,邀請過她去教會,不過她有詢問此舉是以家傭身份出席嗎?另外這又屬於工作時間,還是算在她的休假時間?而她離開回國時,留下很多我曾送她的福音書藉、聖經,令我感到失望、傷心。她回國後,又該如何讓她能繼續親近神?

A:這個你需要事先跟她作一協議:例如去教會是算在工作時間,而令她感到放心。另外,針對她的需要,可安排她到有印尼家傭聚會的教會,或可繼續帶她到自己所屬的教會。

另外,亦因宗教關係,如果她帶著有關基督書藉回鄉,往往有機會影響到她跟當地村民的關係,亦有受到迫害的可能。所以她留下有關書藉也許並非她不願信主,也不用過於傷心。

還有,在印尼使用手機程式(App)是很普遍的事,當地亦有印尼的聖經程式可使用。而印尼雖以伊斯蘭教為主,但當地其實亦有福音電視收看。

Q:我該如何帶自己的印尼家傭到教會?

A:其實在港的印尼教會不多,而有印尼家傭事工的教會大約有50多間,可轉介她們到有關教會,但我們亦需持續關心她們。

在此有一個分享:有一個聘請印尼家傭的家庭,家中長者與家傭本來未信主。可是對這一家庭傳福音後,反而家傭先信了主,然後她對那長者傳福音。不過礙於言語不通,家傭有向牧者求助。牧者對她說,儘管去吧,就算是用很簡單的粵語或英語亦可為長者禱告,神會在當中作工的。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因此我們的伺服器必須更有效率,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因此我們的伺服器必須更有效率,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HOT!!! 本周超熱門 ▌

從不孕到擁2個孩子、耳朵得醫治、開店過程屢受祝福

從「社會版」上的陳銳到悔改信主、用歌唱服事神

暢銷小說躍上大螢幕 讓天父的愛撫平失去至親的傷痛

「我們全是同個上帝所造!」 川普再高舉神、國會首場演說搏滿堂彩

如何在職場得人如魚?

【加入今日報LINE群 成為轉化社群媒體勇士】

逾萬讀者都喜歡看,24小時陪你用「新聞」看見「基督視野」

● 手機立即加入:(點我)

● 掃行動條碼: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