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曾服務馬鞍山礦場的信義會恩光堂,在礦場結業後,原址曾改建成恩青營,當作退修營舍之用,及後也結業。目前則成為「鞍山探索館」,讓公眾人士探索及認識馬鞍山「工業遺產」、「礦村遺產」、「宗教遺產」及「自然價值」。

曾服務馬鞍山礦場的信義會恩光堂,在礦場結業後,原址曾改建成恩青營,當作退修營舍之用,及後也結業。目前則成為「鞍山探索館」,讓公眾人士探索及認識馬鞍山「工業遺產」、「礦村遺產」、「宗教遺產」及「自然價值」。 (照片提供/鞍山探索館)

馬鞍山是一個中港台都有的地區,而對香港來說,是一個位於新界沙田的山峰,上世紀80年代在山腳開發成新市填,近年更有鐵路到達。

至於山上則曾擁有鐵礦礦場,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全盛時期的礦工與家屬合共約逾一萬人,這礦村生活艱難,還好能得到天主教教會和基督教教會(信義會)的支援,包括物質和心靈的關顧(信義會在此建立恩光堂)。及後因為礦場的結業,教會的事工也相繼停止。恩光堂原址曾改建成退修營舍之用的恩青營,及後也結業。

近年文化保育深受社會大眾支持,而信義會也讓教堂原址在修葺後開放為「鞍山探索館」,日前其負責同工、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服務服務經理樊文韜接受專訪,介紹昔日的礦場,以及當年信義會如何與礦工及其家屬一同成長。

 

 

接受專訪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服務服務經理樊文韜,曾多次採訪馬鞍山礦場的居民,更曾多次前往台灣從事有關的事工,因為不少老礦工移居當地。

接受專訪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服務服務經理樊文韜,曾多次採訪馬鞍山礦場的居民,更曾多次前往台灣從事有關的事工,因為不少老礦工移居當地。 (攝影/記者王志宏)

昔日馬鞍山村村民合照,當年普羅大眾拍照不是容易的事,而且照片事隔多年還能保存下來,對照片中人及其家屬來說極為珍貴。

昔日馬鞍山村村民合照,當年普羅大眾拍照不是容易的事,而且照片事隔多年還能保存下來,對照片中人及其家屬來說極為珍貴。 (照片提供/鞍山探索館)

逾萬人居住

原來香港曾有礦場(位於馬鞍山),相信香港年輕一輩,甚至馬鞍山居民也未必知道。

馬鞍山在上世紀初已發現鐵礦,但由於技術所限,直到1948年才開始有有系統及規模的開採,營運公司為大公洋行(由台山人余榮金創立),將鐵礦出口至日本。

當時剛好是二次大戰後、國共內戰期間,大批民眾由內地移居香港,正好為礦場提供所需的勞工,主要來自湖南、湖北、河南及河北等省份,當中很多人是身懷絕技,但因為戰亂而無法重操故業,出賣勞力為生也不失為一條出路,在此艱辛地生活。

「礦場全盛時期有逾3000名員工,加上家屬,有逾萬人在此居住。」

 

 

礦工子弟透過信義會恩光堂以及信義學校而改變人生。

礦工子弟透過信義會恩光堂以及信義學校而改變人生。 (照片提供/鞍山探索館)

曾服務馬鞍山50年的第二任恩光堂牧師張子騫(前排中間黑衣者)。

曾服務馬鞍山50年的第二任恩光堂牧師張子騫(前排中間黑衣者)。 (照片提供/鞍山探索館)

生活困難

礦場當時行公隊制,即是一名工頭手下有多名員工(由十多人至百多人一隊不等),大公洋行發工資是給工頭,再由他發下去。如此的外判制度,容易出現剝削問題。而且礦工的工資是算日薪,如果每天工作是足夠生活,但通常每月只有一個多星期的礦場工作,所以多有副業,像是銷售家鄉美食等等。

 

 

240ML礦洞(即海拔高度240米)早於上世紀50年代興建。

240ML礦洞(即海拔高度240米)早於上世紀50年代興建。 (攝影/記者王志宏)

馬鞍山目前一片綠油油的山坡,昔日是露天採礦的位置。

馬鞍山目前一片綠油油的山坡,昔日是露天採礦的位置。 (攝影/記者王志宏)

危險和不健康的工作環境

礦場的工作其實具有相當大的風險,如:塌坡,因為是礦洞的開鑿,雖然會放入石頭填充,但是多少都會影響到結構,造成內裡的鬆散。同時,礦工也常須面對被掉下來的石頭擊中、各種爆炸的波及,以及礦斗車翻車等等。

不只高危險的工作環境,還包括會有肺積塵的問題,即是礦砂等不同的雜物,跑進肺內而沒有離開,導致肺結核病。會有肺積塵是因為他們進入礦場沒有足夠的保護裝備,而當中多污濁空氣,加上洞內容易有各種的沼氣、毒氣,對礦工的健康大有傷害。所以礦工入礦洞時會帶雀鳥入內,由於雀鳥的肺容量較弱,若遇上敏感的空氣或毒氣,容易不適,或者奄奄一息、甚至死亡。而礦工可以因此而看看有沒有問題。

上世紀初馬鞍山已發現鐵礦,但真正有系統又有規模的開採,是由在1948年在此營運的大公洋行開始。圖為洋行昔日的辦公室。

上世紀初馬鞍山已發現鐵礦,但真正有系統又有規模的開採,是由在1948年在此營運的大公洋行開始。圖為洋行昔日的辦公室。 (攝影/記者王志宏)

礦村也有醫務所,昔日每月定期有醫生來看診,但嚴重病況需要前往九龍處理 (單程通勤逾3小時)。

礦村也有醫務所,昔日每月定期有醫生來看診,但嚴重病況需要前往九龍處理 (單程通勤逾3小時)。 (攝影/記者王志宏)

信義會的事工

二次大戰後,香港百廢待興,礦村這個新興的地區情況比其他地區更為嚴重,面對居民生活困難,無論是天主教教會或基督教信義會,都在礦村提供多種社會服務。1950年,信義會於馬鞍山礦村建立教會(恩光堂),更在1952年建成信義會在香港的首座教堂式教堂,派出的同工包括賈永振牧師和張子騫牧師等人,從事傳福音和各種社會服務,包括教育、救濟和醫療援助等事工。

教會也有物資的派發,在飲食方面,有奶粉、起司和罐頭等等。由於村民未見過起司,還曾鬧出把起司當作肥皂的趣聞。「教會派發的物資,還有各類服裝,有時在衣服的口袋內有美元在當中,是外國人刻意放進去的。」

教學方面,在此設立信義學校(小學),學生多是礦工子弟。在1953年開始,最初只有兩三班,1962至1967年左右是全盛期,有二百多名學生。「牧師會為學生寫升中學或大學的推薦信,改變他們的一生。同時,不少礦工子弟,名字都是由牧師改的,多會引用聖經的名字,像是彼得、多加、保羅和約翰等等。」

信義會恩光堂並非馬鞍山礦村唯一的教會,對面也有一間天主教教堂,但已棄置。

信義會恩光堂並非馬鞍山礦村唯一的教會,對面也有一間天主教教堂,但已棄置。 (攝影/記者王志宏)

礦場結業及恩光堂後續發展

礦村在教會的支援下,村民的生活能達到某一水平,不過礦場的營運沒有持續下去,因為在外國有更便宜和品質更好的鐵礦,所以日本人不再購買,終於,礦場在1976年結業,大批村民的遷離讓教會的各項事工陸續停辦。而恩光堂原址曾在1977年改建成退修營舍之用的恩青營,及後因山泥傾瀉而損毀部份建築物,所以恩青營也結業了。

信義會在2012年開展「活化恩青」計劃,讓教堂原址在修葺後開放為「鞍山探索館」,已在2015年投入服務,讓社會大眾認識馬鞍山「工業遺產」、「礦村遺產」、「宗教遺產」及「自然價值」。

 

 

▌HOT!!! 本周超熱門 ▌

禱告多年,父母終信主 鄭秀文:我們必須先用信心為他們祈禱,持續的祈禱,不要輕言放棄

你是「分享別人需要」還是「說閒話」? 基督徒當留心舌頭 用神的話彼此勸勉造就

新生代小天后 鄧紫棋:「讓我重新找回希望就是我的信仰。」

上帝,我的Mr.Right在哪裡? 其實真正的重點是這個...

風雨無阻》擺攤只講兩件事 他是牧師,不只來賣咖啡,更要分享上帝的愛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