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長庚大學醫學博士王玲,以2017年美國兒科醫學會聲明報告,解說「多元性別」對兒童造成的傷害。 (攝影/記者陳衿妮)

性別的認定,事實上應由「客觀的生理性別」決定,而非由「主觀的多元性別」來判斷結論:「讓兒童相信改變性別是正常」的教育政策,等同於「虐待兒童」(child abuse)。

【點我觀看記者會直播】

「高雄市監督不當教材家長聯盟」28日在高雄市議會召開記者會,要求「多元性別意識形態課綱」退出校園。與會家長痛批,「性平教材」中的「性別光譜」,嚴重混淆兒童自我對性別的認知。醫學博士王玲強調,以2017年美國兒科醫學會聲明報告,分析「讓兒童相信改變性別是正常」的教育政策,等同於「虐待兒童(child abuse)」。

  • news-details
  • 高雄市多位議員,一起接受家長們的陳情書,一同為學校的教育把關。 (攝影/記者陳衿妮)

事實是由「客觀的生理性別」決定,而非「主觀的多元性別」

兒科醫師王玲表示,自己有兩名孩子,也是兩間學校家長會的委員,身為醫學博士的她,無論在工作上或家中,總以身作則,友善對待身旁不同性傾向的人。日前在家中,突然聽到孩子對自己說—「異性戀都是霸權」、「沒有同理心」等用詞,因而使王玲深深感受到,孩子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已失去客觀的理性判斷。

 

身為兒科醫生、也是教育部部定副教授,王玲看得懂所有醫學的相關資料,於是開始檢視孩子在學校所學習的「性別教材」,尤其針對「性別光譜」,她去查考所有「性別定義」的相關文獻,卻發現,找不到任何證據可佐證其理論的正確性。

 

王玲指出,性別的認定,事實上應由「客觀的生理性別」決定,而非由「主觀的多元性別」來判斷。她列舉出由美國兒科醫學會理事長 Michelle A. Cretella 教授、美國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兒童內分泌科專科醫師Quentin Van Meter教授、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精神科醫師Paul McHugh教授,聯合在「2017年美國兒科醫學會聲明」的報告,盼以醫學專業角度,解說「多元性別」對兒童造成的傷害。

  • news-details
  • 不當的「性平教材」,撕裂了家長們的心。 (攝影/記者陳衿妮)

「美國兒科醫學會」呼籲教育者及立法者的四點聲明

第一點 》

生理性別(sex)是客觀的二元生物特徵:XY是性染色體,是一連串科學理論與實驗的確認。

科學家的共識:染色體是性別決定的關鍵。

性徵發育異常(例如假性陰陽人):罕見(<少於0.01%),是由於胎兒發育時期過高或過低的男性荷爾蒙分泌所引起,擁有明確的XY染色體,不構成第三性別。

 

第二點 》

社會性別(gender)是受社會文化影響而來,並非天生;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受主觀和生活經驗的影響所發展出來。因此,跨性別者(自認為身體是男性,靈魂卻是女性;或者身體是女性,自認靈魂是男性),也不構成第三性別,仍然是生理性別的男人或女人。

 

第三點 》

跨性別者相信他們的靈魂裝錯了身體,但在醫界中,多數醫師仍認定此為「精神障礙疾病」的表現。當健康的生理男孩,認為自己是個女孩,或健康的生理女孩,相信自己是男孩時,是屬於客觀的心理狀態。

 

據統計,分別有高達98%和88%性別混淆的男孩和女孩,最後能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

 

第四點 》

青少年使用荷爾蒙藥物或是手術來改變性別,對健康具有高度傷害性,會抑制兒童原本的生長發育;且會造成高血壓、血管栓塞、中風和癌症等嚴重影響健康的疾病這些人自殺率也高逾20倍。

 

結論:「讓兒童相信改變性別是正常」的教育政策,等同於「虐待兒童」(child abuse)。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