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不理性的仇恨不但易衍生成一種病態,甚至還很容易在群體間莫名地「散播」開來。 (本報圖庫)

如果您看過國際巨星梅爾吉弗遜所導演的《受難記》,或是讀過聖經中該情節的片段,一定會對耶穌受難前,群眾聲嘶力竭的喊著要把祂釘上十字架的那種猙獰畫面印象深刻,他們對耶穌的恨,大到寧可選擇要政府官員去釋放當時一個江洋大盜,也要讓當天被處死的人是耶穌。可偏偏沒多久前,許多人才歡喜的迎接耶穌進城。

群眾為什麼這麼恨耶穌?那群被羅馬政府給統治著、生活過得不見得好的猶太人,為何要如此仇視一個自己的同胞?我相信從不同的角度,對這樣的群眾行為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面向,但身為一個精神科的治療師,我不禁連想到團體動力學中的「代罪羔羊」(scapegoat)現象,意指當團體經驗到挫折或被侵犯時,會找一個或某群人來承擔全體的不安、怨懟。在當時猶太人的時空背景,耶穌,某種程度上成了承擔群眾恨意的人。這也許不是解釋群眾為何會那麼恨耶穌的唯一正解,但卻是合理的解釋之一。

當然,這樣的恨意是不理性的,甚至是有點病態的。而偏偏這種不理性的恨意往往在群體、社會上會有著不低的「傳染力」!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各自無法面對的不安、怨懟,是以都有這樣的「需求」要去藉由恨一個人或某群人來發洩自己心中對人生的不滿,而一有這樣的共同對象出現,大家就會很快一起把其當成負面情緒的出口。當然,這種發洩方式治標不治本,若成為習慣,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是以我常提醒:仇恨,是一種傳染病。可不是嗎?不理性的仇恨不但易衍生成一種病態,甚至還很容易在群體間莫名地「散播」開來,對自己、對群體都可能產生負面、失控的影響。想一想:您近來有否很「恨」一個或某群人?您對其的憎惡或批評,會否已過度情緒化?但其實這樣的情緒卻是出自於對自己人生的某些挫敗感?


我們都不是聖人,不可能不會去恨人,但要適可而止、要懂得設一個停損點;也許被您我憎惡的人確有其可議之處,我們絕非不能去對其發表負評,但也要適時的提醒自己:「別讓仇恨變成病」,如此,對當事人才不至失去公允,對自己、對社會也較好。

【上帝的小叮嚀】
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15:17)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