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高雄市如何落實提升青少年品德教育公聽會」,由黃柏霖議員主持。 (攝影/記者陳衿妮)

美國羅斯福總統講過:如果我們只教學生「知識」,沒有教他「道德」,我們就等於送一個「威脅者」到社會去。

  • 高雄市如何落實提升青少年品德教育公聽會,邀集相關的專家學者,共同來為提升「青少年品格」,集思廣益出謀劃策。(攝影、剪輯/記者陳衿妮)

「高雄市如何落實提升青少年品德教育公聽會」於本月12日在高雄市議會第一會議室舉行,公聽會由黃柏霖議員主持,希望藉此「公聽會」,邀集相關的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媒體朋友與政府官員,共同為提升「青少年品格」集思廣益出謀劃策。

 

台灣自光復以來,不論是早期標榜的「德、智、體、群」四育並重,或後來的「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的教育目標,都是將「德育」置於首要地位,以成就一個人的「品格」為教育的首要之務。往日的台灣在「品德教育」下,確實教育出—「台灣最美的風景」的「人」。

 

但從民國85年間,主政者為突顯「政治意識」,將國中的「德育」課程改授「認識台灣」,僅在社會課程中增加一些「法律常識」來充數。導致「德育」課程漸被忽視,當前台灣的青少年不僅忽略了基本的「生活禮儀」,「道德標準」也日趨低落。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乃整體「教育」的三大支柱;該公聽會針對「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討論高雄市政府未來如何在學校、社區、社會、文化等多方面推廣「青少年品德教育」。

  • news-details
  • 黃柏霖議員覺得,「品德」是未來進入社會時,面對很多事情的基本態度,所以非常重要。 (攝影/記者陳衿妮)

「品德教育」成為一個學科,在國家長遠發展上是重要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簡成熙教授,學術專業領域是「品德教育」研究。他指出,台灣有很多教育學研究所,卻沒有「品德教育」研究所;就學術研究來看,在台灣也不超過10個學者專門研究「品德教育」。因此反問大家,「品德教育」很重要,但在台灣真的受到重視嗎?

 

12年國教的課綱,沒有「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課綱缺「品德教育」,引起很大爭議。他強調,其實很多學者都希望保留「品德教育」,他個人也贊成「品德教育」成為一個學科,因為該科目在國家長遠發展上是重要的。

 

他提到,無論在各種場合中問大家,幾乎多數人都認為30年前的台灣社會比較有道德。他希望大家思考,現在和30年相較,社會對人權、環保意識、弱勢族群的尊重,哪個階段比較有道德?

 

當然很少人願意回到過去戒嚴時期不能亂說話,或電影有嚴格的審查制度。所以,如何將過去美好的「道德」、「品格」與現在「多元化社會」做出一個協調,是現在學術最需要討論的地方。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要找個「數學」好的人教好「數學」,或找到「修辭」好的人來教「修辭」都是容易的,但要找到一個可以把「品德」教好的人很難。

 

事實上,教學生對人「有禮貌」,就算他懂了這道理,卻未必願意「照著做」,這就是「品德教育」很難達到成效的原因;大家只能以「知識」的角度來教導,卻未必能真正落實在實際的「行為態度」上。

 

「看到一個人處於困境會感覺難過」跟「曉得怎樣推理判斷事情是否公平」,是兩種不同的能力。西方國家過去的教育重視知識、推理、慎思、明辨,這部份剛好是東方教育缺乏的。近20年來,西方國家開始發展「德性倫理學」,不是依照單一標準去判斷該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從整體判斷,聚焦在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並開始講究道德的「風範」與「氣質」。

 

現今社會趨近「多元化」,大家似乎失去共同的禮儀規範與標準;整體來說,西方國家較重視推理和知識,東方國家較注重行為的養成。簡成熙強調,「品德教育」是個複雜的概念,其實並不簡單,也不能求速成。

  • news-details
  • 簡成熙教授,學術專業領域是「品德教育」研究。 (攝影/記者陳衿妮)

身教是最重要的

國立高雄大學廖義銘教授認為,有關青少年或大學生的品德教育,「身教」其實最為重要;因為,大人或施教者用什麼樣的行為與態度來對孩子,孩子就會學到同樣的行為。

 

康德說過:你以「什麼樣的人」應有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人,就是幫助他成為這樣的人。

 

廖義銘以20幾年在法學院的教學工作經驗,觀察出年輕人普遍的問題,整理出下列三點,提出時下年輕人較需要大人以「身教」來進行引導的重點—

 

第一)學會「法律」後,就忘記「自律」的重要性—覺得只要符合外在規範就好,在沒有外在規範的情況下,「自律」就變得不重要。

 

第二)得到「權力」之後,就會忘記要「尊重」別人—當自己在法律規範之下,擁有各種「權力」後,就表現出似乎不需要去尊重他人。而這種行為習慣,應是現在很多公共領域的大人,在面對媒體時的表現行為,進而教導出來。

 

第三)學會民主溝通,卻忘記了自己也該負責—凡事只講求自己要些什麼,卻又不對自己的行為真正負責;凡事只講求溝通,講求把責任推給多數人或大眾。

 

廖義銘認為,這樣的社會現象,在台灣目前的社會教育工作中,急需「教育工作者」一起用「身教」協助導正此社會問題。

  • news-details
  • 廖義銘教授(右)提出三點時下年輕人較需要大人以「身教」來進行引導的重點。 (攝影/記者陳衿妮)

若沒教學生「道德」,就等於送「威脅者」到社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李興源助理教授表示,品德教育真的很重要,無論教育能做到多少,透過一點一滴累積,即能讓整個社會往正向發展。

 

美國羅斯福總統講過:如果我們只教學生「知識」,沒有教他「道德」,我們就等於送一個「威脅者」到社會去。

 

李興源期許,無論透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送到社會去的都是「建設者」。

  • news-details
  • 李興源助理教授表示,如果沒教學生「道德」,就等於送威脅者到社會。 (攝影/記者陳衿妮)

教育一定要從「家庭」開始

一位家長代表發言時表示,之前曾到「監獄」參觀,事後有人問他的感受,其回答:「沒有人喜歡被關,都是環境所逼。國家對不起這些人,因為『教育』失敗⋯。」

 

他強調,以前學校教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現在都不教了,導致現在孩子都目無尊長,也不懂分寸。過去,一個版本的教科書,可以全省走透透;現在各校教材都不同,轉學就需重買教材,非常不便民。

 

同時提到,目前校園毒品氾濫,教育一定要先從「家庭」做起,落實關心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教導孩子不要去參加「幫派」等團體,才不會誤入歧途。

  • news-details
  • 家長代表強調,教育一定要先從「家庭」做起。 (攝影/記者陳衿妮)

  • news-details
  • 樹德科技大學朱元祥校長贊成透過生活教育喚醒人性本善的部分。 (攝影/記者陳衿妮)

  • news-details
  •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張宗隆講師建議,是否可能在以後的「品德教育」中,一併把「法治教育」納入學程,使學生可更多了解「責任」與「刑罰」的處分常識。 (攝影/記者陳衿妮)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