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香港人常因居住環環狹窄,家裡屯積大量物件而煩惱,解決方案包括日本人山下英子推出的著作《斷捨離》一書,所提出的生活態度。當中,「斷」:切斷與生活不需要物品的關係,「捨」:捨得捨去多餘的物品,「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日前,元朗浸信會譚國立傳道接受專訪,介紹這概念在物質方面,以及做人處世屬靈等方面的應用。

元朗浸信會譚國立傳道曾因家裡太多雜物而煩惱,實踐「斷捨離」的理論,大量捨棄不必要的東西後,有能掌控自己生命的感覺。 (照片提供/譚國立傳道)

 

被太多雜物所困擾

 

曾經,家裡多雜物也是一件讓譚傳道煩惱的事。他一直想處理,但沒有動力,又不知從何開始,永遠會留待下一次,成了惡性循環。但隨著家中雜物多至不可容納的地步,終於得採取行動。

 

與此同時,譚傳道有機會閱讀《斷捨離》一書,當中「斷」:切斷與生活不需要物品的關係,「捨」:捨得捨去多餘的物品,「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些概念對他造成不少影響。「理論上大家都知道應該去執拾和整理物件,只是沒有動力去做,這書提出做了會有不俗結果,包括有自由和更多的空間,心靈得到安頓。」

 

接著,譚傳道分享他在生活上如何實踐「斷捨離」,其原則是辦公室桌上盡量收拾齊整,面對事情盡量即時去處理,如收到的紙,有用的整理收好,或者掃描後把多餘的紙放進回收箱內。

 

他更指出,沒有東西推積起來的感覺是舒服的,像是能掌控自己的生命,不怕受到混亂的環境所影響。「人的內心混亂,所以其外在物件也混亂。」

 

譚傳道辦公室座位頗為整齊。 (照片提供/譚國立傳道)

 

食之無味,送給別人不可惜

 

雜物多叫人煩惱,於是記者請譚傳道分享其捨棄舊物經驗,他說曾送出大批舊書和電腦零件。作為傳道人,會多買書及看書,特別是唸神學時,買了很多神學書籍,以為日後有機會看。「結果有不少書是二十多年都沒有看過。」

 

剛好教會有收集這類書的活動,譚傳道起初還是掙扎,想到將來可能會看,但同時也想到「斷捨離」,於是終於狠狠地整理了近3個A4紙箱的書籍,送出去。

 

這事更讓譚傳道感到有成功感,能突破自身心理障礙,確實,當中不少書已過時,相信也不會再看,要看也是看新的,或者可透過上網看。這些書放在書架只是浪費空間。「送出去,對書是重生的機會,別人也有機會看。」

 

譚傳道的珍藏,除了書籍,也擁有大批電腦零件,不同的卡和線材,收滿兩大個收納膠箱。但這些東西也多是放著而已,且不少已是過時產品,若拋到垃圾筒又太浪費;後來遇到一位上門回收電腦計劃,於是把不要的電腦零件送出去,也是一大突破,當中的東西也不是完全沒用,如鍵盤和滑鼠等,但他用不著那麼多。

 

「可能要用的時間已找不到,甚至忘記家裡是有的,於是再買。無論如何,萬一要用時再買即可,家裡不需要留著太多東西。」

 

譚傳道同時分享了其媽媽即使沒看過《斷捨離》一書,卻已在實踐當中理論,她的家裡收拾整齊,也少有多餘雜物,其抽屜多閒置少東西在內,譚傳道感到多空間是很舒服的悠閒。「媽媽的原則是此時此刻沒有用的東西會捨棄。」

 

熱愛買書和看書的譚傳道,狠狠地把用不著的書送給有需要的人。 (照片提供/譚國立傳道)

 

聖經的「斷捨離」

 

「斷捨離」的應用,不只是物質層面,耶穌指出人要承受永生,需要放下一切去跟從祂。耶穌叫人捨棄東西,包括捨棄自己覺得重要、珍惜的東西,要為了更重要的東西,而捨棄次好的。

 

譚傳道以自己為例,他任職牧者以前,曾在紅十字會工作。「這也是正當職業,也是在服事人,當時也有在教會事奉,但有感動還是轉職了。」

 

時間管理的「斷捨離」

 

事實上,實踐「斷捨離」不但能節省空間,也能節省時間,譚傳道提出個人的兩個例子。

 

不出席大群中學同學的聚會,譚傳道指出,以前會去,但現在不會,當中很多人都不是太熟,感到出席這些活動的意義不大,加上其工作忙,所以這些活動是可以捨棄的。「如果是熟悉同學的小班聚會,是會去的。」

 

不要被即時通訊阻礙休息,譚傳道習慣晚上清理即時通訊及電郵,只是在即時通訊內有數十個群組,訊息會不斷出現,會延後睡眠時間,因此要斷捨離去睡覺。他也曾擔心,萬一不回覆弟兄姊妹的訊息,別人會想,他下班後就不理會教會的事,給別人不好的感覺。「只是,萬一是急事,是會致電的,而不屬急事的,則明天再看也不會遲。」

 

需要知道自己目前的情況,在做什麼?為什麼做?日程表要有留白,否則太忙可能聽不到耶穌的說話。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