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朱冠群牧師與張青萍師母。 (照片提供/朱冠群)

「信心」雖是條看不見的道路,卻是滿有盼望的旅途。

一對牧師夫婦多年來在資源相對豐富的教會牧會,並扶養4名年幼的孩子,原本可以過平穩日子的倆人,卻選擇走出舒適圈,委身在更有需要的教會。他們是朱冠群牧師與張青萍師母。

 

原本在淡江教會專門牧養社青與婚姻家庭事工的他們,其「生命榜樣」是許多年輕人學習的對象,因為從學生時代、進入職場、養兒育女,他們都有上帝賜下的特別經歷與學習。

 

離開屬靈生命的停滯

會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朱冠群說:「應該是說,我重新尋求上帝:思想是不是神要再次操練我的信心時候到了?」

 

近年在服事中感覺信心的操練越來越少的他,也在某次教會舉辦的訓練中,聽到講員提及自己邁入40歲、感受到「屬靈生命的停滯」。朱冠群意識到自己曾有許多信心的學習,但隨著日子過去,他漸漸較少在事奉的方向上繼續尋求神的旨意。

 

因此,他與師母在禱告以及屬靈長輩、屬靈同伴的印證下,前往位在台中的烈火教會服事。上帝也在過程中開路,無論是孩子的就學、住處,神都已預備。

 

朱冠群說,舒適圈如同青蛙在一鍋慢慢煮沸的水裡,而不知生命危險。「離開舒適圈」是對屬靈生命的操練,我們在屬靈的服事上越熟練,越要謹慎與警醒,持續信靠神

 

因此,他們順服神的帶領,前往更有需要的教會,回到「憑信心過日子」的生活。其實,從過去倆人配搭的服事上,就已使周遭的人看見「信心的榜樣」。

 

如果得到一切榮華富貴,卻失去生命... 他發覺這並非自己的道路

由於從小父母離異,朱冠群由叔母扶養長大。服兵役時,同袍傳福音給他,也在他當完兵重考進東吳大學時,鼓勵他前往教會;在同系學姊的介紹下,他開始進入教會。這名學姐正是師母張青萍。

 

大學期間,他們只是會互相問候的「弟兄姊妹」。當時,張青萍不僅是團契主席,更在畢業後全時間奉獻,反觀他卻對信仰不太認真,直到念研究所、與師母交往,並在教會擔任小組長後,才開始追求神。

 

朱冠群記得,他與師母交往時,師母已在全時間服事,自己的信仰狀態卻顯得停頓:其心思意念完全投入媒體工作,連穩定聚會都成問題。師母雖然會不厭其煩鼓勵他服事,他卻認為:「我的未來操之在我。」

 

某次,他到一間位於101斜對面的豪宅進行採訪,工作之餘,他看著落地窗外的夕陽,上帝在這時對他說:「我給你足夠的財富、住相同環境的豪宅,你願不願意拿你的命來換?」他遲疑了,從小因父母離異,他從來沒有經歷富足的生活,但上帝提醒他,要得到世上的財富,必須拿自己的生命來換。

 

「我真的得到了,但真的能滿足我嗎?」朱冠群自問,並隨即感到失落,因為他發現,追求世上的財富不能滿足其生命,反而覺得自己對他人有著的特別負擔,於是辭去工作,回應神的呼召。

 

孩子一出生 他們就面臨極大的信心挑戰

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需要不斷用信心倚靠神。

 

大兒子在出生第二天就罹患「腦膜炎」,禱告後,上帝讓他想起耶穌醫治攤子的故事,路加福音五章20節提到:「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
 

 

朱冠群思想,這節經文中的「他們」,比較不是癱子本身,而是抬攤子的人的信心。他的大兒子、出生二天的嬰兒,還沒聽見福音,怎可能馬上信耶穌呢?但神透過這段故事告訴他:「這個孩子還沒有信心,但是你有。」而且,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
 

 

於是,他憑信心為孩子禱告,相信醫治主權在於神。6個月後,大兒子在小兒復健科的診療下「全然康復」,長大後也沒有任何後遺症。

 

養育和經濟的挑戰 以「願意的心」回應上帝

朱冠群與張青萍在產下老大後,領養一位女嬰,在淡江教會牧會期間,上帝繼續賜給他們2個孩子,其養育和經濟的挑戰,更需要信心與智慧面對。

 

「從我當傳道人到現在,我沒有一年需要繳稅金,甚至還退稅。」

 

當年師母準備生第三胎時,他們根本沒有錢坐月子,但上帝卻透過各種方式供應,他們也曾經歷8年薪水不穩定的生活,後來回到教會牧會,薪水雖穩定,但面對一家大小的生活,還是要天天以信心仰望神。

 

「現代人很強調『生活品質』與『給』的能力,但其實差別仍舊在『信心』。」朱冠群說,若真實信靠上帝,心中對於供應的焦點,不再是「自己能不能給」,而是「相信上帝才是真正的供應者」,並以「願意的心」回應神,相信一切都在祂手中。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