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為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牧師在《教出殺人犯》一書的專文推薦)

 

看了岡本教授這書的全文,不得不佩服他對受刑人教導的用心與分析犯罪成因的專精。他的文筆寫實,思考非常縝密,論理清晰易懂,特別在談不要讓小孩有太過的心理「壓抑」時,這方面的看法真的一針見血。

 

一個小孩子,如果從年幼的時候就受到正確的教導,一路走來,就比較會循正常的方向發展,不致於因觸犯刑法而去坐牢,真正的「好孩子」就不會成為「殺人犯」。

 

岡本教授很清楚地提出,犯罪的根源是在小時候,也就是說因為家庭或家教有問題,孩子才會出現問題,那些孩子一直被大人教導要做「好孩子」,結果因為孩子有太多的隱藏和壓抑,才會有一天,突然情緒失控而去犯案。

 

臺灣也有幾個個案,就是這種現象的翻版。所以有一本書叫《家庭會傷人》,確實談到家庭這方面的缺失,家庭不好,孩子也好不到哪裡去。從我輔導眾多受刑人的經歷裡得知,家好,犯罪就少;家不好,犯罪就層出不窮。家,原本應該是幸福的搖籃,何竟成了犯罪的溫床?家,原本應該像快樂的天堂,何竟成了傷人的戰場?

 

家庭教出罪犯,少輔院再教出累犯──如何不再把孩子逼上犯罪的絕路?圖為光線出版的《教出殺人犯》一書,帶出教養的反思。 (本報攝影)

 

本書的第一章談到個案宮本亮次(後改名為宮本亞門)為何想要自殺。確實是與他從小受過同學「霸凌」有絕對的關係。

 

書裡談到他受同學譏訕說是男生還化妝像個女生,因悲傷、難過而變成「繭居族」。父母雖想幫助他,但畢竟只會叫他「打起精神來,笑一個」(做個「好孩子」),最後仍無法解決他心裡困擾的問題。一直等到他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向醫生吐露內心的痛苦,心靈才逐漸獲得康復。

 

所以,作者一直在提示,父母親在處理孩子憂傷的事情時,不能只是叫他們「強顏歡笑」,一定要給他們傾訴的對象和機會,一味地叫他們要成為「好孩子」,壓抑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反而心靈會內傷,一蹶不振,一敗塗地。當找到疏通情緒的管道時,就能把「痛苦的過往轉化為寶物」。如同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no pain, no gain」,沒有痛苦就沒有祝福,沒有受傷就沒有勳章。

 

第二章提到日本少年輔育院的管理,更讓我感慨良多。我進出臺灣的監獄或少年輔育院,實施輔導教化已近三十年,確實知道其中許多管理方式不一定都是合情合理。

 

像作者提到少年輔育院內「嚴禁交談」,就非常不合常理。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少年輔育院卻規定,在一起生活,沒有導師的許可,一整天都不能開口彼此對話,這種限制雖然可以讓人安靜服刑,但也有可能將少年犯關出病來。在適當的時段和地點,讓孩子們可以自由互動互談,抒發痛苦的情緒,對於穩定囚情其實有正面的作用。

 

作者的看法一直在針對「壓抑」情緒上做了許多的闡述,特別在第三章提到日本的「角色互換書信法」,讓受刑人用寫信的心理技法疏導情緒,我覺得非常管用。因為監獄的受刑人通常比較自我中心,不太會替別人設想,如果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事情,就比較不會為所欲為。

 

透過角色互換,把自己當成對方,或者「我寫給某人」,都會讓他們有機會進一步學習不要太過衝動,要多思考,也要為過去的行為做檢討和改進,這種療法完全是一種正向且有效的教化方式。

 

在我輔導犯人的經歷裡,就看到一些犯人從檢視過去錯誤的行為,而勇於向被害人寫信道歉。當然寄出去的信,會換來一陣辱罵和鄙視,因為事件久已發生,或被害人已經死亡,再多的道歉或自白,被害人家屬都認為毫無意義,因為道歉不能喚回生命。

 

作者認為,寫信不管有沒有寄出,對被害人也許無關緊要、幫不上忙,但對於受刑人與老師,益處卻是很多。至少授課老師可以從學生的文字和內容,更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與受環境的影響有多深,之後就能對症下藥,讓浪子迷途知返。受刑人更可以藉由文字,把內心的苦情抒發出來,不但可以減低內在壓力帶來的傷害,又可以因操練寫作,後來變成作家,這何嘗不是一件一舉數得的美事。

 

這個寫信的療法,和臺灣更生團契的志工與獄中人通信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寄出去的信得到志工的回覆之後,他們又繼續寫,到最後都會寫出誤入歧途的原因。大部分的受刑人來自破碎的家庭,才有今天因破碎心靈而發展出來的違常行為。藉由書信往來與志工的關心,受刑人感受被愛以後,也立定心志,徹底悔改,不再重蹈覆轍。

 

作者在第四章,花了極大的篇幅探討藝人酒井法子個案的更生歷程。其實在臺灣,藝人吸毒的情形也是常見的事,大部分是因為有錢,生活不正常,被朋友唆使以後去吸毒;然而酒井在作者的分析中,確實有她的獨特之處。作者描述酒井原本自以為是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才需要毒品作為寄託,他一語道破酒井不是在逃避,而是因為需要,才「自己選擇」碰毒。

 

這個立論很重要,而且是根據事實。吸毒的人會說自己「很軟弱」,其實不然,大部分吸毒的人自我意識都很強,明知毒品不好,也被許多人勸過,卻依然我行我素,選擇「墮落」。所以,現在臺灣的菸毒犯都不敢再怪家人,或怪朋友,他們責怪的,還是「自己」。吸毒是自找的,自己選擇的,能怪誰?

 

作者最後還是道出了酒井也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會有那些脫序的行為,但也提出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向他人敞開心房,訴說煩惱和痛苦」,從別人的身上感受到愛,心靈才會真正的茁壯。愛,確實是一股力量,能化腐朽為神奇,能創造奇蹟。

 

我們更生團契輔導過許多菸毒犯,在政府蓋的臺南明德戒治分監(戒毒村)基督教班,每天有老師去授課關心,細聽他們訴苦,用各種方法,讓他們悔改信耶穌,感受到被神愛。被人接納以後,不但不再吸毒,反而修復了與家人、社會的關係,許多戒毒成功的更生人成了反毒尖兵,到處去勸人戒菸、戒毒。

 

本書的最後兩章都在談論怎麼正確教養孩子,很值得家長們參考。我和我太太養了兩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我自己又因工作教導過數百個別人的孩子,也讓他們練習騎車,並環島一千公里,把「非行少年」變成「飛行少年」。

 

所以,曾把心得和經驗寫成《教孩子負責,別搶著替他們投每一顆球》一書,勸父母親要用對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例如,一是陪伴,每天花一點時間和孩子聊聊天;二是榜樣,不要抽菸、醉酒,身教重於言教;三是磨練,多點戶外活動,像打球或騎車。

 

因為孩子是未來國家的主人翁,教好了,「國」幸甚!「家」幸甚!沒教好,社會要付出極大的成本,父母親也會非常自責,悔不當初。

 

希望岡本教授這本書能提供父母一些省思,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要多了解他們,讓孩子感受被愛。被愛的孩子,就不會想去害別人。

 

【《教出殺人犯》書籍資訊】

「我也想當個好孩子,怎麼會變成殺人犯!?」
日本更生專家揭露少輔院的真相,還原受刑人走上歹路的過程──
吸毒、偷竊、殺人……都是從當個「好孩子」開始!


雙親感情不睦,為了討父母開心,強裝開朗與乖巧
●常被拿來和手足做比較,為了得到父母稱讚,拚命表現優秀
●家境不好,不敢向父母表達物慾,只能一直忍耐
●「女生要端莊一點!」「不要依賴別人!」「好好加油!」長期受到父母「勵志型」的嚴厲管教……

點我了解更多: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5963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