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攝影/記者洪敬義)

2017年7月15日,香港建道神學院舉辦了「同•不同:堂會同行見證處境談」公開講座,分享教會該如何牧養LGBT族群。基躍生命教會創會傳道陳銳澤作經驗分享,建道神學院基督教教育系講師潘智剛亦播放一段影片,親訪一位以往是同性戀者,後來組織家庭的故事。

基躍生命教會創會傳道陳銳澤,分享自己從澳洲教會到現今牧會的不同時期,牧養、輔導同性戀者的經驗。 (攝影/記者洪敬義)

 

從掙扎到了解 由同行到關懷

在澳洲修讀社工期間,他牧養的弟兄多曾與異性與同性發生關係,令他感到迷失,並掙扎該予以責備還是包容?對於LGBT輔導、同行,他分享,前提是先認識自己,並不受身份與社會影響,坦然地面對自己心中最真的感覺。

面對牧養LGBT,他坦言亦有自己的難處,好在有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成為同行者,有助他處理個案並有傾訴對象。

他見到教會裡的LGBT問題,尤其在弟兄方面,主要是不敢在教會坦白,因他們感到教會總是懲罰誠實的人,但他們要的,是想有人成為他們的同行者。

「明白他們,知道他們的喜好,才可得到他們信任,漸漸才會跟你打開心扉。」陳銳澤分析,女同性戀者依賴性較強,男同性戀者自我形象比較低,因常在愛情路上受挫,需經長時間輔導,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價值,重建自信。

 

他們知道主在他們生命裡面

陳銳澤回應在場人士提問,指教會的LGBT跟一般LGBT的分別,在於有主在他們的生命中,對於聖經的教導,甚至比一般信眾更為了解。他們既知與他人的不同,但亦希望跟大家一樣;他們往往有情緒方面的問題,但他們需要的,常只是簡單一個擁抱或陪伴。

他認為,教會不必刻意將LGBT信眾劃分或轉介到其他教會,留在原本的教會是個適合的作法。

他強調,即使有能力輔導他人,亦需要其他人協助,因每人都有其不足或不熟悉的地方,因此團隊之間要互相補足。

 

我們要給予的不是責備 而是愛與教導

關於LGBT可否受洗、領聖餐,陳銳澤指基躍生命教會參考過文獻,在耶穌年代並不是一定要受洗才可領受聖餐。但他強調,領受聖餐時,最重要是要省察自己的罪,而他們教會的做法,是讓肢體自行決定是否領取聖餐。

至於洗禮的意義,是希望信徒逐步成長,過一個更接近耶穌的生活。就算已受洗,也難免還犯罪。其教會的做法是先向信眾講述洗禮的意義,並觀察他們的進步,在適當的時候讓他們受洗。

陳銳澤指出,ㄧ些同性戀平權人士以前是基督徒,但在教會看見對同志的壓迫或打擊,亦不被理解,從而對教會徹底失望。所以教會以什麼態度,向LGBT群體表達如何持守神的標準才是重點。實際上,不少LGBT都知道耶穌的標準,但正因為達不到這標準,他們才需要尋求協助。

基躍生命教會的服事,既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去討論情慾,也陪伴他們去面對和跨過情慾困境。而他們在8月初舉辦了多場舞台劇,藉這平台,教會內肢體來表達自己。

 

潘智剛分享在講座後段,播放由他親訪一位曾是同性戀者,後來被神反轉,並組織家庭的故事。 (攝影/記者洪敬義)

 

前同性戀者的自白

阿樂(化名)從小知道自己是同性戀者,亦與同性相戀過。他雖曾就讀教會學校,但當時不明白為何神讓他成為同性戀者,繼而認為基督教自相矛盾,於是心生厭惡。

輾轉多時,阿樂重新回到教會,在一次小組分享中,公開了自己的性傾向。但弟兄姊妹都很接納他,並為他禁食祈禱,希望同性戀的靈離開他。這些包容舉動,讓他重新思考,同性戀並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神所造的。最後,他感受到同性戀的靈從他身上離開,並與教會內的姊妹結婚,現今更有他們的愛情結晶。

 

「同•不同:堂會同行見證處境談」是建道神學院有關七月舉辦的同性議題課程中所包含的一個公開講座。而《同‧不同:同性議題的信仰省思》一書是參加學員在課程中需撰寫的閱讀報告,書中內容以神學、同行、見證作三個不同的主調。 (攝影/記者洪敬義)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