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為國際圖片通訊社提供照片的攝影師楊軍牧師,鼓勵信徒培養興趣,可以平衡工作跟生活,但興趣不能高於上帝或家人,若因為興趣而不理會家人,反而成為罪。 (照片提供/楊軍牧師)

一代著名相機Nikon FM2,以價廉物美,性價比高見稱,是不少拍照發燒友的珍藏。香港基督教界擁有此相機者,包括韓華以琳長老教會牧師楊軍,他是「正職牧師、副業攝影、閒時寫作」的紀實攝影師。工餘時間他會四出拍照,供應作品給香港的教會,以及國際圖片通訊社(如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等不同的機構。 「拍照可當作事奉,有榮耀上帝、造就人和造就教會的意義。」

改變人生的興趣,由低谷期的陶冶性情開始

 

從小已對拍照有興趣的楊牧師,終於在1990年中學五年級暑假,打工購買人生首部相機,是為Nikon FM2。當時他是自學,透過書本和雜誌來了解拍照,並且多街拍。

 

1991年在機構事奉,漸漸地由於工作忙碌,加上其他的興趣,碰相機的時間已愈來愈少,後來讀神學,更讓相機束之高閣很長的時間。2003年楊牧師買入數位傻瓜機,但只屬玩票性質,沒有認真看待。

 

及至2008年,楊牧師在事奉上遇上瓶頸,重新思想前路的問題。「當時重新思想信仰,認真聆聽唐祟榮牧師的講座,並且重新開始拍照。」他以拍照來陶冶性情,而且是採用底片拍照,不但Nikon FM2重見天日,也購玩其他古董相機來使用,主題多是拍生活點滴,如返教會,家人的生活等等,多是記實和街拍,風格偏向喜歡自然和真實的。

 

楊牧師屬紀實攝影師,即使平常在路上遇見特別的人或事,也會拍照。 (照片提供/楊軍牧師)

 

職業攝影師普遍不會如此積極

 

拍照成為楊牧師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但工餘時間拍得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有興趣及認真看待這興趣;更開始以部落格書寫以攝影為主題的文章,更透過訪問攝影師來學習拍照,更因此而開面書帳號,多認識街拍攝影師,並且主動邀約採訪。

 

楊牧師指出跟攝影師談話,可了解對方是如何看待攝影,為何會拍下某張照片,從中學習拍照,並且會把訪問攝影師的訪問在網站投稿。第一個訪問攝影師的報導2012年投稿至網媒,及後當上有關網媒的博客,書寫跟攝影有關的文章。

 

楊牧師採訪攝影師,並且在博客上介紹他們,不但因為覺得受訪者有獨特或有值得介紹之處,而且提出很多攝影師是優秀的,即使他們現在默默耕耘、較無人認識。

 

楊牧師指出為家人拍照是極為愉快的事,若少了這部份是一大缺欠。 (照片提供/楊軍牧師)

 

記者請楊牧師介紹一位給他印象深刻的攝影師,他則提出台灣攝影師張雍,此君前往捷克學拍照,並且在當地結婚及留下來生活。張雍的拍照理念深深影響著楊牧師,強調拍照包括對人的尊重和關懷,是因為關懷才拍照。「像是傳福音,因為愛、關懷別人,所以去傳福音,並不是為了傳福音,才去愛、關懷別人。」

 

透過拍照接觸世界,拍照(興趣)的文化使命

 

楊牧師對拍照這興趣讚不絕口,不只是休閒娛樂的平衡生活,「教牧同工也需要有個人興趣,多認識基督教圈子以外的人,否則若不了解世事,牧養上會大有困難。」

 

原本對政治或社區議題不是太熱忱的楊牧師,因為拍照而開始留意,「拍照把我帶到社區,讓我接觸不同的議題,更落地接觸教會以外領域。」目前楊牧師工餘時間會四出拍照,作品會供應給香港的教會,以及國際圖片通訊社(如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等不同的機構。

 

普遍媒體的攝影記者,由於被指派需要某些照片,所以工作有一定的局限,而楊牧師作為特約攝影記者,倒可以按照自己意志行事。 (照片提供/楊軍牧師)

 

楊牧師的總結是把拍照(興趣)當作事奉,榮耀上帝、造就人和造就教會。而擁有其他興趣人士,無論是音響迷還是模型車的迷,也適用此原則。「興趣不應與上帝割裂,否則就不是整全的信仰。」

 

「信仰更可透過拍照有深刻多些的體會,我沒有把兩者分開,拍照期間反思很多問題。」楊牧師提出信徒有責任,透過其興趣(專業)展現文化使命,(如他在攝影圈)把信仰放在當中。「拍照有好態度,作品做到最好,別人對你或你的作品有正面的想法,若有機會跟別人分享信仰時,便有事半功倍的果效。看你如何用攝影師的身份為主作見證。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