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人生很多時候即使已經盡了全力,還是難免要被動等待未知的未來,這本書要獻給每一個還在等待中的人-你並不孤單!」-魏德聖

(照片提供/時報出版)

《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是導演魏德聖在拍攝電影《海角七號》前,人生最不得志時寫下的日記體自傳,在《海角七號》2008年賣座破億後,許多相關話題隨之而生,這本書也意外成為影迷一窺導演人生風景的重要作品。魏德聖說,他想把這本書獻給還在「等待」中的人。

當時34歲的編導魏德聖將失業近半年間的日記集結,其中包含面臨房貸、妻子難孕、劇本無著落及製片環境惡劣等生命難題,日記字裡行間夾雜著面對現實的無奈與不甘,以及尋找理想的掙扎與反省。該書以實錄、小說(作者自擬為一條魚)虛實交錯寫成,有趣不單調。

等候得起、敢投資自己

魏德聖表示,多年前失業期間,面對現實壓力的茫然失措、幾乎山窮水盡的景況,卻仍憑著一股「不奢望別人能理解」的信念,寫著一本不知道何時才能開拍的台灣史劇本「賽德克巴萊」,他也坦承,雖然那段時間心中堅持走下去的信念,但卻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甚至不知道還要等多久…

(照片提供/果子電影有限公司)

「不過人生很多時候不就是這樣嗎?即使已經盡了全力,還是難免要被動地等待未知的未來。」這本書,就是要獻給每一個還在等待中的人。因為自己也曾是沒沒無聞,身處未知環境中仍想奮力一搏的人。所以他期待讀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感動、前進的力量,甚至是一個呼喚:「你並不孤獨」,「等待,確實會有回報的!」

同樣是知名編導戴立忍看完該書後,曾問過魏導一個問題:「這麼不惜血本,值得嗎?」魏導回答:「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投資自己,怎麼要別人投資你?」懷才不遇的人滿街走,但能投資自己的卻不多見,魏德聖是敢從水族箱躍出、不畏下墜的黃金魚。

(照片提供/果子電影有限公司)

有讀者說,從這本自傳中看見魏導說故事的功力,還有他看待困境時展現出的幽默感。「人生中除了信仰外,還要有幽默感,才能渡過生命的黑暗。」他相信,這份幽默感源自上帝賜下的喜樂。

等待常要面對孤寂且看似無果效的環境,但對於身為基督徒的魏德聖來說,所等待的未來,不僅是授予肯定的那天,更是相信神出手施展大能的那一刻,這就是等待最重要的意義。

「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命記33:25)

【魏導取名撒母耳的由來】

在人生最不得志時,魏導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大事,不過似乎沒有人願意相信,於是他每天壓抑著內心的狂傲過生活。而這樣的壓抑使他經常性頭痛,醫生診斷是神經太緊繃。「我不懂自己的生命為何如此糟糕…」他說。

亟需建立自信的他,此時去到教會尋求安慰與紓解,偶遇一名來台幫傭的菲律賓女教友。她翻開舊約《聖經》,唸了一段經節,認真的對魏導說:「你是士師,你是先知,在那個沒有王的年代,你就是王!…你叫『Samuel』。」

魏導事後了解Samuel就是《聖經》裡的撒母耳,他所處的年代是一個沒有王的年代,當時撒母耳集先知、祭司與士師職份於一身,他將耶和華所默示的話傳偏以色列地,且沒有一句落空,帶領以色列人制伏仇敵、回轉歸神。

魏導非常喜歡這個具有影響力的名字,期許自己能像撒母耳一樣,有神的同在!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