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不能因為有人討厭你,就讓自己停止變好。 (圖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記得多年前我曾在海外得了一個獎,根據一些媒體朋友的陳述,我當時是那個獎有始以來最年輕的得主。而那次的頒獎典禮,也還真讓我「印象深刻」!

其中一位評審在我上台領獎前親手交給了我一封信,那是一篇他評論我得獎的文章,文中他只單針對比他年輕不少的我獲獎一事發表評論,這位與我未曾互動過的仁兄,甚至還在文中影射了我那幾年的上進動機與方向,並公開要眾人應以施以諾這年輕人為借鑑;就在我要開心上台領獎前,他故意把那篇文章塞給即將上台領獎的我,並表示他將會把這篇議論我獲獎的文章給投書到媒體上。

領完獎後回到台灣,我恢復了正常生活,但有不少人為我抱不平,並認為那位仁兄在頒獎典禮那天的舉動失儀,而那篇議論我的文章,果然在媒體上刊出了,我沒有回應;豈料不久後,那位仁兄竟然又特地寫了封電子郵件來台灣給我,質問我為何不願對他所撰之那篇評論我獲獎的投書作出回應?我其實不免有點不高興。

我後來瞭解了一下,那位評審年紀雖長我不少,但其實在該領域成就相對較不明顯,也未曾見他出版過任何相關著作,若就我一個精神科治療師的敏感度去看他的行徑,不難看出其情結與失意,我如果公開回應其投書並點出他這點痛處,肯定能讓他難堪。

但在禱告後,我心境卻有了很大的轉變與平安,所以我後來並沒有和他筆戰,並決定只以電子郵件簡單回他「謝謝您」、「願上帝賜福您」這類的字句。我沒有跟他「筆戰」,更沒有因他的批評而改變我在該領域的方向與初衷。後來,我也就漸漸淡忘了此事。不變的是,我並沒有改變我的初衷與方向,並又陸續在該領域得了些獎項或肯定。

約莫過了十年,有一次我受邀在該領域的一個場合演講,那天的演講讓台下聽眾很有共鳴,下了講台後,許多人來向我交流、換名片,後來有一個人謙恭、主動的來到我面前,講了許多恭維的話,而他若不自我介紹我還真認不出來,這不正是當年那位仁兄嗎?

那一年,他刻意選在我準備開心上台領獎前,故意塞了篇評論我得獎的投書文章給我,還在文中要眾人應以我為借鑑,事後還發電子郵件來質問我為何不願去回應他那篇針對我得獎而寫的投書,但事隔近十年,當他再次站來我面前自我介紹時,態度卻滿是恭敬,言語中充滿恭維。當然,多年前他對我年輕獲獎的公開投書與挑釁,也因著我當時不予回應,是以也從來沒起過什麼太大的作用與話題,這或許也是他之所以再見到我時能不覺尷尬的原因。

親愛的朋友,您有被人討厭、忌憚、抹黑,甚至因此被公開指名道姓攻訐的經驗嗎?我們該怎麼自處?我喜歡與人分享-「不能因為有人討厭你,就讓自己停止變好」,容我從兩方面來詮釋這句話:

「不能因為有人討厭你,就讓自己停止變好」

1. 不能因為有人討厭你,就讓自己的「品格」變差:

品格,是一種終生學習與實踐的過程,而許多人面臨別人的攻訐時,便會用降低自己的口德與水平的方式來以牙還牙的回敬之,久而久之自己的生命也變質了,但《聖經》上提醒我們:「不要以辱罵還辱罵,反要祝福,……好使你們繼承祝福。」實在不值得為了某些討厭您的人,而激憤到讓自己的品格也變質。

2. 不能因為有人討厭你,就停止了自己的上進心與初衷:

正所謂「不遭人忌是庸才」,並不是每個前輩或同行對我們的公開攻訐都是出於諄諄善誘,當中自然有不少會是出於嫉妒與防衛心,若是後者,而我們卻因此停止了上進心,那不正合了惡者的意?

事實上,倘若我們能保持不變的初衷與上進心,活出應有的價值,假以時日,那些人對您的觀感都會自然調整,或是做出不得不的態度轉變。

不能因為有人討厭你,就讓自己停止變好!很多時候,面對那些討厭您的人,要「以辱罵還辱罵」還真是很累人的,因為您要花很多時間去構思該怎麼用詞?怎麼回擊對方才能打到痛處?值得嗎?

不妨把這當作操練自己德性的機會,並把辱罵回嘴的那些時間給拿來繼續努力上進,將會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實質成長與祝福。

【上帝的小叮嚀】
不要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反要祝福,因為你們是為此蒙召的,好使你們繼承祝福。(彼得前書3:9)

(文章授權/施以諾教授)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需要正面、勵志與溫暖的新聞,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謝謝您!(點此奉獻)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需要正面、勵志與溫暖的新聞,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謝謝您!(點此奉獻)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