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希伯崙共生家園內的住民。 (照片提供/劉漢妮)

耶穌告訴我們,不僅要愛鄰舍,還要愛仇敵,甚至為逼迫自己的人禱告。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愛有多大的極限?單就「愛鄰舍」來說,我們可以愛到什麼地步?

這問題,可能是看完紀錄片《希伯崙》的觀眾,最想提出的問題。《希伯崙》是今年剛獲得入圍第20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的其中之一;該片取名為「希伯崙」,除取材自「希伯崙共生家園」,也出自聖經典故,意指「逃城」或「避難所」,其收容之人不分種族、階級,甚或是「誤殺人之人」,都在收容之列。

 

乍聽之下,《希伯崙》好像只是一部介紹「中途之家」的紀錄片,但事實上導演劉漢妮讓觀眾看見的,不是楚楚可憐的哀歌,也不是賺人熱淚的故事,反而想告訴大家,原來有種「生活形式」,叫「鄰舍之愛」。

 

落難之人就在你隔壁 讓愛成為一種工作

片中擔任家長之一的淑惠長年來一直在照顧與自己非親非故的落難之人。 (照片提供/劉漢妮)

 

中國傳統有句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意指遇有急難時,遠方的親戚不如鄰居那樣能給予及時幫助。這世上確實有「鄰舍之愛」,但試想 :「當與我無親無故的人,不得已成了落難之人,而他就住在我隔壁,我會怎麼做?」因此,人的愛有限,唯有神能使我們相愛,而共生家園裡的愛,傳達的正是鄰舍之愛的極限。

 

導演劉漢妮為了記錄共生家園的鄰舍之愛,不僅奉獻工作之餘,前後更花費2年多的時間,記錄希伯崙共生家園內的生活點滴,目的只為了透過影像尋找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最缺乏的愛。

 

2001年陳公亮牧師毅然決然離開服務的大衛營神學院,與妻子吳秀玲在桃園比佛利社區創辦希伯崙共生家園,專門收留各類型的邊緣人,包含精障、殘疾人士、街友、吸毒、中輟生、孤兒,並以「資源回收」的概念,收容被遺棄的人與物,讓他們都有重新復育並返回社會的機會。

 

由於邊緣人返回社會不易,家園便透過自家產業的自給自足,因此所有經濟來源都為共享。目前家園內所有住民,分別都住在社區的十二棟房舍內,以「家」為工作崗位,讓家裡面有能力工作之人照顧無法工作之人。

 

這乍聽之下,似乎愛成了一份「工作」,因為只要住在共生家園的屋簷下,有能力的人就必須擔負起照顧人的角色,但卻在紀實影像下,看見鄰舍之愛不只是一種責任,而是在神的愛中,看見生活其內的人「如何彼此相愛」。

 

紀錄五個家庭的生活點滴 無親無故因基督的愛有家的溫暖

 

片中一對家人-大洋一直照顧因糖尿病截肢的小莉生活起居。 (照片提供/劉漢妮)

 

片中分別記錄家園內不到10位家人,他們幾乎都是家人無力照顧、被遺棄的人,甚至許多都是面臨人生尾端的人,但他們卻都能在家園內,因為相愛努力勇敢活著。

 

片中一開始,吳秀玲來到社區一個家庭中,跟一位媽媽準備一起做晚餐,卻出現這位媽媽的孩子,吳秀玲聽見孩子叫他阿嬤,便問他說:「你叫我什麼?」小孩天真地回答說:「阿嬤!」原來孩子的媽媽是一位長期受到家暴的外籍新娘,自從逃出家門來到家園後,就過著沒有父親的日子。

 

這位孩子不但稱呼吳秀玲為「阿嬤」,更稱吳秀玲的兒子為「爸爸」,更有許多收容人稱陳公亮牧師為「老爸」或「阿公」。家園內的倫理關係,雖不是依據血緣,但他們因著基督的愛,卻能使無親無故的人有家庭的溫暖,這便是共生家園最重要的觀念。

 

因此,該片從不同的「家」中,帶領觀眾從生活紀實的影像,看見各種「鄰舍之愛」的表現。

 

生命是平等 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

陳公亮牧師在片中探望一位遭家人遺棄且差點氣切的宋江,最後紀錄片也記錄下宋江離世。 (照片提供/劉漢妮)

 

「因為上帝要我們愛窮人。」劉漢妮直言,這是紀錄片最想告訴觀眾的一件事,目的是要透過家園裡的「生態」,讓觀眾看見他們如何落實-「照顧窮人」,因為我們常會覺得幫助人,只有一種「上對下」的關係,但在此紀錄片中,卻能看見「生命的平等」,因為沒有一個人是落難到無法站起來幫助人,也沒有一個人願意等著被幫助,但我們卻能在互助的過程中,看見現代社會上最需要的愛。

 

因此,執行製片陳李文期待此次入圍台北電影節,更渴望藉此帶出一種「社會革命」,且告訴每一個人-「請你活下去」。如此理念並非從人自身而來,因為人都有私心,但聖經卻不是這麼教導。

 

陳李文拿聖經民數記中,上帝要摩西設立12座逃城的目的,是要讓誤殺人之人有機會活下去,且為所做的事情負責、接受矯正。所以,此紀錄片最希望讓人看到「將殘的燈火,神不吹滅」的生命之道,因為片中被記錄的5個家庭只是共生家園內的縮影,社區內有上百個家庭,從成立17年以來,已收留逾6千多人,家園人數最多時,居住3百多人,目前大約為120人,分別成為一個個家庭。

 

「大家庭的概念就是,你的媽媽我們一起孝順,你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一起愛,這在以色列是一模一樣的狀況。」陳李文說,如此的生活模式不是共產,也非資本主義的分化,而是大家一起活下去的觀念。

 

再加上,全球社會包括台灣,有多少人處在經濟焦慮與身心靈崩潰的邊緣?倘若每個人心中都有座逃城,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落難之人的祝福。

 

自然主義式的記錄當下 上帝是導演

導演劉漢妮(中)與執行製片陳李文(左)在台北電影節入圍頒獎典禮上,接獲台灣電影攝影大師李屏賓的頒獎。 (攝影/記者杜胤廣)

 

由於,劉漢妮與陳李文早在《希伯崙》創作前就是同電視公司長期配搭的同事,且合作採訪過許多特殊題材,但最後都沒辦法拍成。有一天,她突然想起有人向她提過希伯崙共生家園,於是她便拉著陳李文前往一探究竟,結果很順利的遇到陳公亮牧師;奇妙的是,當她跟家人提到她在共生家園所看到的一切時,才發現原來共生家園的網站是她弟弟所設計。

 

因此,劉漢妮便在這一連串的巧合下,相信共生家園是上帝應許她的創作之地;之後,從2016年3月開始,只要一有空她就會住到家園,甚或在此之前,她也得知陳公亮牧師夫婦身上仍有官司未決,但她觀察到牧師與每一位家人的關係後,讓她真正的反省自己的生命與基督徒的身份,且在創作過程中,改變自己的生命。

 

劉漢妮說,《希伯崙》中沒有任何刻意訪問的片段,也沒有介入每個家庭所發生的事件,完全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拍攝,且所有的畫面也沒有透過刻意的「擺拍」,她更坦言:「沒有一個鏡頭是我設計的。」且奇妙的是,最後一場殺青畫面正逢過年,牧師從頭到尾都不知道她拍了什麼,但卻在牧師最後勉勵眾人時,特別鼓勵五位家人,而這五位家人,只有一位不是她拍攝的個案。

 

因此,劉漢妮相信:「這部片不是我拍的,這部片絕對是上帝在背後帶著我拍的。」

 

《希伯崙》片花。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