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安得烈食物銀行提供災害援助。 (照片來源/安得烈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Food bank)的概念最早源自於1967年代美國的資本主義社會,最初的核心概念是「將社會多餘的物資,轉給需要的人」。John van Hengel是第一個用這個概念建立食物銀行的重要人物。中世紀的歐洲,每當教會聚會後,將愛宴用剩的食物分送給附近貧困的居民。最初他只是將剩餘的週邊剩餘的蔬果、民生必需品或賣相不佳的食物蒐集,發送給城內的遊民。沒想到這樣的一個想法,刺激了他發展食物銀行的計畫。

隨著社會變遷,受助者的需求也更多被察覺,許多食物銀行開始提供不同面向的支援,滿足受助者更多的需要。而目前台灣的食物銀行大致分為6大類:

1.    定點定時型:在特地定點由受助者主動前往領取。
2.    超市型:將銀行設計成超市的樣式,讓受助者主動自助的選取所需的食物。
3.    以環保為目的減少食物浪費型:蒐集週邊店家與市場剩餘的食材,將其轉發給受助者。
4.    結合食物及社會服務型:提供食物也提供兒少或遊民等基礎社會福利的服務。
5.    物資型食物銀行:以物資取代食材的資源。
6.    透過募款取得物資型:以社會大眾捐款,購買特定需要之物資。

受助家庭

受助家庭 (照片來源/安得烈食物銀行)

而台灣的安得烈食物銀行,以聖經中「五餅二魚」的信心精神,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過去的安得烈僅提供食材的補給;但近年來也觀察到服務對象的需要,於是開始在每年的寒暑假舉辦夏令、冬令營的活動。因為這些弱勢的孩子,雖然在食材的資助下,得到肚腹的飽足。但卻仍然還是與原生家庭生活在同樣的空間環境中,長期耳濡目染的學習家人所帶給他的生活價值。對於安得烈來說,希望透過營隊的方式讓孩子們有機會到不同的環境,拓展視野也能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閱讀帶來想像力,也帶來改變的希望;每一個安得烈提供的食物包,也都會附上一本書。希望收到食物包的孩子也能夠閱讀許多正面、積極的文章,建立更正向的思考模式。但這些多元的服務,每個月都需要時分龐大的人力與物資成本。目前全台灣與安得烈合作的機構有將近900個,含學校、醫院、警察局、公部門…等。每個月服務的對象就將近5000人,而能去服務這些對象的除了少數在協會中工作的同仁,還有每個月北中南三區將近1000人的志工。

今年安得烈有機會參與震旦集團所設立的「傳善獎」,希望能夠過這個獎項在未來三年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傳善獎的設立宗旨,在於以非營利的方式,提供社會福利的服務給需要的組織機構;得獎機構在未來三年將得到每年400萬的補助經費。對於目前吃力維持平衡的安得烈來說,無非是一項助力。

因此,安得烈食物銀行也在此鼓勵閱讀此文章的讀者,能夠用行動來支持這個愛的行動。

 

請大家幫忙點選下方連結後按讚和分享

請注意,兩個都要喔!!您的小行動將幫助安得烈獲得「傳善獎」的補助,

成為弱勢家庭孩童的照顧。
請按讚+分享  https://goo.gl/7yANgb
溫馨提醒:按讚和分享兩個一定都要完成喔!
活動時間:6月19日至6月26日中午12:00為止
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轉發邀請您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街坊鄰居一起共襄盛舉吧~~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