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本報告書由金澤、邱永輝主編。      (圖片提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大陸以佛、道、儒、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及其他宗教發展為研究的《中國宗教報告-2011》,本月初在北京發表。書中指出,中國佛教的發展已趨積極穩健,約佔總人口比例13%;而基督教近30年發展雖然迅速,但在人口比例上仍然偏低,且因大陸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和諧度等關係影響,基督教發展需有創造性的體制革新,否則未來勢必面臨發展的臨界點。

基督教在中國 建構出良好公民特質

「基督教團體是公民社會中的行動者。」負責撰寫基督教報告書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所黃海波,以〈走向建構中的公民社會—2010年中國基督教的責任與反思〉為題指出,中國基督教總體來看是趨於良性、健康的面向發展,對和諧社會所作的努力,也獲得相當肯定。

當中也談到,基督教團體生活所構成的信仰共同體,讓社會資本和志願主義的精神深植其中,信徒的社會人際、自我管理、服務人群等良好特質,也都是公民社會中所珍視的;不可諱言的是「基督教會已經進入中國公民社會建構的時代潮流」。

但文中也提到,基督教信仰影響人們對公共事務或政策的關注時,所引發的大眾激情,也可能超過民主制度所能控制的程度。

大陸自開放改革以來,宗教上猶如經歷一場宗教文化復興運動,「宗教文化戰略,成了當代中國宗教研究中最重要的課題。」書中也針對各大宗教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與對策。

兩岸宗教交流頻繁 各擁優勢、邁向全球化發展

有趣的是,藍皮書中也花了相當篇幅針對新興宗教及台灣的宗教特色作了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宗教特點為「民間信仰為主,多種宗教並存」,政治對宗教的干涉甚少,宗教治理呈多元化,基督教雖然尚未成為多數,仍在穩定中求發展;總體來說宗教對台灣產生的影響仍相當正面。

報告中也整理出六種兩岸宗教交流的模式,分別是謁祖尋根、講經弘法、學術研討會、神聖之物的流動、慈濟模式與節慶方式;另外還提出未來兩岸宗教交流有可能朝著「整合各自優勢,共同面向全球」的方向發展。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