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第一個亞當-塵土與靈氣的混合》(左圖);《亞當-自然的園丁》(右圖)。亞當一開始扮演的是大自然的園丁,也就是自然的守護者、看護者,但諷刺的是,現在人類是自然的破壞者、剝削者,甚至是毀滅者。(照片提供/馮君藍)

他是華人攝影圈極少見的牧師攝影家,也自認是100%的傳道者,只是比起其他牧師,他多用了一個語言:視覺圖像語言。

 

馮君藍的攝影作品所傳達的靈性之美,常令觀者動容不已,曾先後受邀至法國巴黎、美國波士頓、日本東京、韓國首爾、中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展覽。日前也受邀於7月12日至8月10日,在HTC新店總部畫廊舉行《光照微塵》精選攝影展。

 

他從不以攝影家自居,外界多稱呼他為阿藍牧師,他的拍攝對象大部分是教會會友,拍攝地點也多在相同的房間、同一面窗戶、同樣用自然光。

 

對於自己的作品受到國際攝影展青睞,他覺得有點不明所以。因為他所拍攝的主題,都只是分享信仰的一種媒介、一個管道而已,並不是為了呈現當代藝術的某個面向。但也許就是這種不走在主流價值的「邊緣性」,讓他的作品獨樹一格。

 

馮君藍講解《穿彩衣的約瑟》。(攝影、剪輯/記者都希基路)

 

《穿彩衣的約瑟》,約瑟的一生讓我們看見人蛻變的可能性 。 (照片提供/馮君藍)

 

人有對神聖性、永恆性的追求

 

馮君藍認為,當代的攝影裡,人的形象被描寫成純粹只被欲望驅使的動物,而忽略了人也有對神聖、對永恆的慾(渴)望。現在所說的慾望大多指肉慾、情慾、權力慾、物慾,都是社會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人還有另一個社會性──人與超越界(上帝)的關係。「我希望拍到的人,他內映著一種對於神聖的渴慕、對於善的嚮往。」馮君藍說。

 

從信仰觀點來看,離開了上帝就無法清晰的的認識人,愈認識上帝、就愈認識人,所以馮君藍認為,當代藝術的探討手法沒有辦法真的認識人,因為他們不認識上帝。

 

馮君藍表示,聖經說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也就是用你全人的意思,用你全副的、上帝量度給你的所有,來愛祂、服事祂。所以,他怎麼能不用上帝量度給他、對於美術的喜好來服事神?「如果我沒有用這一項來服事祂,那就表示我不夠『盡心、盡性、盡力、盡意』。」

 

《光照微塵》的由來

 

冬天的一個中午,馮君藍正舒服的曬著冬陽的時候,張開眼睛正好看見灰塵飄落下來,在光的映照之下閃閃生輝,突然有很深的感動在他心中:「即便是這麼微小的塵埃,也有可以反射光的時刻」。在那一刻,他特別覺得幸福,現象世界跟他所信仰的超越界(上帝),及詩意的感受力,就在那一刻全部匯聚在一起。

 

他說,生命裡每一個時刻,都應該是這樣「至福的時刻」;體認到神聖的偉大,所以人是微塵、「被光照的微塵」。

 

在他看來,攝影攸關意義的尋索,在整個流動的現象世界捕捉可以用來說什麼、或對他有啟發的東西。比如,為什麼我們選擇在這一刻按快門、而不是下一刻按,因為我們覺得這一刻比較對。

 

另外,攝影也是一種跟時間抗衡的努力。我們常說「一張照片可以把片刻留下變永恆」,這似乎暗示出人對「美好時刻的持續可以一直下去」有一種內在的嚮往,這就是宗教性。

 

馮君藍形容自己是利用攝影來分享信仰的傳道人。(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在拍攝「微塵聖像」系列作品時,馮君藍認為聖經人物跟一般信徒沒有分別,他們活在自己的生命史及文化脈絡裡,有時候會有引誘、會有挫敗,他們掙扎著活出有信仰的樣子。這不就像現今的我們一樣嗎?

 

那,我們的故事能不能夠繼續下去?能不能夠做為上帝的「道」的啟發?馮君藍說,一個人活著的樣子本身就是個見證,只是有好的或壞的。聖經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即使只有某一刻可以做到這一點,別人也能看到。

 

曾經有個藝評家評論他的作品說:「阿藍牧師的照片不能一直看,要不然會讓自己覺得難堪。因為你會看到自己,但是是一個久違了的自己,你已經離開那個自己有點遙遠了。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HOT!!! 本周超熱門 ▌

你不知道的「屏東柯P」 蔣月惠一夕爆紅後 十年來基督徒的她手所做的善行

基督徒大哉問:瑜珈行不行? 聽聽印度牧者怎麼說

想知道讚美之泉帶敬拜的4個撇步?鄭懋柔:成為會眾的GPS

【張文亮專欄】同學,不要低估菜市場的智慧

 

 ▍今日7年 千萬點閱 ▍

 1.為臉書粉絲團按個讚,天天掌握世界動脈:(點我加入1) 

 2.立即加入LINE@,最新最夯消息直送手中:(點我加入2) 

 3.感動奉獻,支持媒體宣教走下去:(點我奉獻3)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