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沈祖堯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香港新界沙田威爾親王醫院醫生,上周於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分享年輕人如何因應AI時代的來臨。(攝影/記者林葶熙)

時下最夯話題──AI(人工智慧)已經在改變現代人生活模式,將對許多產業造成劇烈衝擊。目前全球積極談論此話題,新世代年輕人要面對恐AI取代的危機。但身為AI創造始祖,只要掌握關鍵幾點就不用擔心「被取代」。

「它(AI)到底能不能代替人的每個方面?」他首先向台下年輕人提出問題。當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結合,所有事情將更精準、高效率,幾乎可替代一切勞動工作。沈祖堯表示,香港某報紙曾提及,警察、面試官、機場或飯店服務詢問處人員、會計、超商店員等職業,未來10年將被AI及機器人取代。

 

以醫生為例,工作時數長且耗神,進行手術為避免失誤,更需時刻維持高警覺心。目前最新科技達文西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不僅可減低手術失誤率,開刀傷口也較小。身為醫生的沈祖堯表示,這迫使醫護人員重新審視自身意義,否則工作職場將如「沙漠」,面對病人將感到枯燥乏味。

 

他分享《當呼吸化為空氣》作者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的生命故事,他是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意外發現自身罹患癌症末期。同時為病人與醫師的他,發現過去為醫生時,會以數據對病人訴說病情,但站在病人角度,這些對他們毫無意義。

 

保羅找到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愛、希望、恐懼的情緒,雖無法以數據衡量,卻真實存在人心中。

 

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know what sort of a patient has a disease than what sort of a disease a patient has.-Willian Osler (知道患病的病人,比知道病人罹患什麼疾病更為重要。-威廉·奧斯勒)

 

2003年在全球爆發大規模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傳染,香港為疫區之一,許多醫護人員也因此受感染。沈祖堯在看診查房時,會主動與病人互動,拍肩、拉手給予關愛及鼓勵,他發現病人不再憂傷,眼中充滿希望。

 

這使沈祖堯想起聖經中,耶穌為痲瘋病人治病的故事。一位痲瘋病人求耶穌醫治疾病,祂伸手摸了他,並對他說「你潔淨了吧!」。祂既是全能神,不需觸碰人就可使其得醫治,但在此祂特意觸摸,是為要醫治對方心中的疾病。論病症判斷與治療能力,AI在各方面更傑出,然唯一做不到的,是醫治人心的憂傷情緒,這正是醫生存在的重要意義

 

仁慈是聾子聽得到、瞎子看得見的語言。– 馬克‧吐溫

 

沈祖堯以此勉勵,並提醒年輕人:「no AI or robot can replace your humanity.(AI或機器人無法取代你的人性)。」未來將出現更多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與其花時間討論怎麼不被取代,不如更深思考如何保存人類獨一的禮物——人性。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篇 139:13-14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