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心欣城市教會主任牧師黃國倫,過去曾在呼召當傳道人的過程中,與父親有過激烈衝突。如今,這個衝突卻開啟他不一樣的眼光。(攝影/記者杜胤廣)

大學畢業前的一個感動,給了黃國倫當傳道人的呼召,這個決定卻讓父親震怒、引發一場家庭革命。只是,當父親明白「這是神的心意」並成全他之後,這道裂痕仍在他心中。直到某次主日講道,因著神的光照,黃國倫憶起這段往事時,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

原來,黃國倫一直給父親扣上「攔阻自己呼召」的帽子,卻從沒想過父親的心。

 

「父親」二字在每個人心中存在的形象都不同,卻都在成長過程裡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父親是男性成長學習的榜樣,是女性看待男性角度和價值重要的標準。倘若孩子在成長過程或生涯規劃上與父親有衝突,雙方該如何正視關係的問題?父親能如何引導孩子走上神的道路?

 

醫師世家出生 父親如同英雄

心欣城市教會主任牧師黃國倫,不只以創意事工促進教會和當代文化對話,他與師母許力今在夫妻關係、親子教養上,都擁有許多值得學習的經驗和榜樣。

 

黃國倫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醫師,加上他與父親都是單傳,因此從小到大承受家庭極大期望。家人給他嚴格標準,也為他預備長遠教育規劃,國中畢業前便送他到美國當小留學生。

 

「他比較像是我一直以來的模仿對象,就像是英雄一樣的角色。」談起父親,黃國倫這麼說。身為長子,父親在他心中的形象很權威,要他學習帶頭和負責,只要妹妹一出狀況、父親第一個追究的人都是他。但父親從不說負面言語,總以正面影響力鼓勵他。

 

黃國倫越認識父親,就越尊敬,很自然也想成為一名醫師。故此,13歲出國後,父親將他交給一個教會家庭照顧,14歲受洗,在教會的環境與規範中長大,他也順理成章進到生物醫學預科,準備進入醫學院。

 

黃國倫回想,父親所做最成功的就是兩件事:讓他感到被愛,給他自信,這兩件事影響他的自我價值和待人處世。而成為一名醫師也成為他順服父親、沒有其他選項的選擇。

 

違背父親的道路 愛怎成了逼迫

「基本上,我大半輩子都是按照他的規劃進行,直到我人生第一次做跟他不一樣的事情,就是當牧師。」黃國倫笑著說。

 

升大四那一年,是他要決定繼續念醫學院或轉換跑道的時候。一天他在家裡禱告遇見上帝,吸引他要走上傳道的路,他回台灣告訴父親自己不再申請醫學院,父親無法接受、氣到要和他斷絕父子關係。

 

早就規劃好黃國倫一生,所有累積的技術、經驗、人脈都可以傳給他,他的父親不明白為什麼大費周章到國外留學後,竟選擇一個如此違背己意的計畫。

 

直到如今,黃國倫明白父親之所以無法接受,是因為當牧師是件苦差事,相比成為父親的助手、當一名醫師,日子也不用過的那麼辛苦。在這場衝突後的幾個月內,他們說不上一句話,直到上帝親自對父親說話,才願意放手成全。

 

「可是,當他接納我可以當牧師後,就變成是我不大諒解他。」黃國倫坦言,由於當時父親的反應太過激烈,甚至氣到「以死相逼」,總讓他感覺「父親的愛有條件」。好像要順著父親的意思行,父親才會愛他;即便父親成全,黃國倫心中仍無法釋懷,也留下「他是逼迫我的人」的印象。

 

父母對待背後的恩典

當黃國倫被按牧時,眾人對他的見證仍是「曾遭受父親攔阻…神如何幫助他…」的印象。他對父親的印象仍是負面的,多年後,當他回台灣照顧生病的父親時,才漸漸體會父親從不是為了掌控他,才有此激烈反應。更多的是不捨自己的兒子為主受苦。

 

於是,黃國倫某次在美國的道別講道時,回想起自己跟父親的關係時,他便在會眾面前認罪悔改。因為父親從小到大培養他,他卻忘記自己的成就背後都是父親的付出與犧牲。

 

「我是驕傲的人,只看到別人怎麼對待自己,卻忽略了別人對自己的恩典。」他與父親的這段往事影響了他日後的牧養態度,因為人往往只看見或擴大表面的受傷,忘記背後的祝福與恩典。人之所以無法感恩,主要原因都來自於「驕傲與自以為是」,看不見別人對自己的幫助。

 

親子裂痕仍有轉圜

「親子裂痕」的議題在現代社會上層出不窮,從黃國倫牧師與父親之間的故事中,也有值得學習地方。

 

「當兒女知道如何感恩、敬重父母的時候,很多破碎的關係都會修復。」黃國倫認為,當一個人出現感謝的心時,會改變他如何看待另一個人;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的心著重在對方的傷害,關係始終不會改變。因此,每當黃國倫遇到親子關係的問題,常常都會希望對方能先思想,父母曾帶給自己的祝福。

 

當然,這並不是否認傷害的存在,因為沒有任何父母親是完美的。「父母能學習的就是『道歉』、『認錯』,因為真實的道歉會帶來關係的恢復與醫治。」

 

黃國倫建議,父母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如果從父母能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做起,遇到關係上的衝突時,向兒女道歉自己的過失,相信就能為親子關係帶來轉變。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