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讓父母感到頭痛,身為基督徒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突破困難?(照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為什麼孩子討厭我?」、「我都是為他好!」、「為何孩子不聽話?」…...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問題經常浮現父母腦中,手機、網路、社群軟體更逐漸取代其心中地位,使親子關係產生隔閡。究竟孩子內心在想什麼?基督徒父母該如何挑整自身,以幫助孩子成長,避免成為「討人厭的父母」?

 

現代父母因忙碌而少有家庭相處時間,致使發生衝突機會更高;孩子則多透過3C產品、同儕等各層面尋找自身價值,因而衍生網路成癮、拒學、霸凌等。長期投入青少年事工的青年歸主協會總幹事林愛翎分享,曾有位國中生的問題是因對讀書沒興趣,而不想上高中,但父母卻早已安排暑期補習班課程。當進一步被詢問其興趣時,他卻無厘頭回應:「我很環保,對地球無害!」

 

實境遊戲結合搞笑影片與遊戲。(照片提供/林愛翎)

 

在其協會所設立的哇咧星樂園臉書專頁上,近期回覆許多青少年問題,從此觀察發現,大部分人缺乏清楚表達能力,以及整理思緒的邏輯,需透過多次提問才可整理其現況,協助尋找其內心問題與看法。透過多元智慧測驗發現,不少孩子對自身並不了解,更不知個人興趣與專長。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多走在父母的計畫中,缺乏自我探索與挑戰,長大後不知自身對生命的熱情。

 

前陣子公視推出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體現出父母與孩子各自想法的對比,其中提及孩子因受父母觀念限制,而不敢發表各自意見。

 

綜觀家庭親子關係的疏離,常見例子為不敢與父母坦白個人想法並溝通協調。曾有例子,一位已考上知名大學的學生認為,若表現不佳將不受父母關愛,致使他自我要求相當高,後罹患憂鬱症。

 

25歲前的孩子是看似成人的青少年,大腦卻尚未完全成熟,不論情緒控制、自制力等皆在摸索階段,因此父母需給予其空間,在錯誤經驗中學習,鍛鍊前額葉的情緒控管能力、培養忍耐力。

 

林愛翎表示,父母期盼孩子成為卓越,因而給予其「成功的價值觀」,或盼孩子完成自身過往的夢想,阻止孩子追隨自己想做的事。個人所想並非孩子所需,父母應以第三者角色看待孩子,讓他們學習自我判斷、控制自我情緒。「上帝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道路,而這條道路不只能發揮自我,還能幫助別人,而挫折更是未來道路的養分!若是總是害怕孩子跌倒,那他可能永遠不會走路,更不會跑步!

 

配合青少年福利性機構舉辦暑假活動。(照片提供/林愛翎)

 

協會藉哇咧星樂園臉書粉絲團與網站,舉辦許多活動給予青少年許多學習正確價值觀的機會。從網路與實際行動中影響青少年,並透過信仰幫助孩子找到生命意義。例如:每周一句含有信仰價值的暖心語錄、線上回答青少年問題、配合教會及福音營會舉辦實境遊戲、進入校園舉辦活動等。

 

每個人都曾走過成長歷程,身為父母需經常反思神如何原諒人;在屬靈層面,神經常耐心等候每個人的生命成長,靜心聆聽我內心的聲音。當以神的眼光看待孩子,陪伴孩子成長、解決問題。「孩子不是我們的,是上帝的,我們要跟上帝一起幫助他成為一個能影響世界幫助更多靈魂的人!」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