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國會觀察基金會董事長姚立明,11月在雙連教會,以其參與政治之經驗與背景,分為5場主題分享「宗教與社會改革Let’s talk!」系列講座。 (攝影/記者吳書翔)

「我是台灣人」、「我是大陸人」、「我是台灣人,也是大陸人」,你是哪一種?

 

「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但我在意的是為什麼我們至今還這麼不能包容?」長期觀察選舉的國會觀察基金會董事長姚立明表示,中華民國30多年來的選舉,都為統獨爭議所左右,許多人似乎完全不能接受跟自己不同的意識形態。因此,他特別藉宗教改革後,歐洲各國的沉痛歷史教訓,做為前車之鑑。

 

姚立明於11月連續5周在雙連教會,展開「宗教與社會改革Let’s talk!」系列講座。會中除了帶領弟兄姊妹回顧17世紀新、舊教因意識形態引發戰爭的嚴重後果,更以聖經教導期勉基督徒追求使人和睦、用愛讓世人看到基督生命的榜樣。

 

「認同」無關是非對錯

 

「今年,是我跑過全世界50多個國家後,第一次去日本。」姚立明接著說,「我母親16歲時,每天跟她一起住、一起睡、一起上學的表姐,在她面前被日軍炸死。」因此,姚立明的母親至今仍對日本頗具敵意,不樂見他去日本旅遊、購買日製商品。

 

「不論任何人,基於何種原因,做出任何選擇,我們都該尊重。」姚立明解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有人說: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就一定認同台灣?對此他表示:「我看倒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才對!」

 

「認同問題」不能透過民主或法律解決

 

「意識形態、認同問題是不能被強迫的。」意識形態無疑是社會最難解的問題,甚至頻頻引發流血衝突。姚立明以西班牙加泰隆尼亞(Catalunya)地區尋求獨立為例,盡管3次公投皆高票通過,依然無法解決其獨立問題。

 

加泰隆尼亞位於伊比利半島東北部,為西班牙的自治區之一,該地區因宣布獨立建國而存在主權爭議。 (照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回顧400多年前宗教改革後的歐洲,因宗教改革產生信仰認同問題,接連帶來的對立、迫害與戰爭,造成無數悲劇。姚立明表示,綜觀歷史,只要意識形態分歧,多數方就會迫害少數方;若勢均力敵,就會爆發戰爭。

 

宗教改革帶來的對立、迫害和戰爭

 

當時,掌握主要政治實權的羅馬天主教,面對新教只有一個想法:用高壓手段,強迫新教徒改變。

 

其中,最嚴重的就是30年戰爭,這場以信仰為導火線,所引起10幾個國家的大混戰,導致全歐洲人民陷入30年的黑暗期,光是路得宗的日耳曼各邦國,就有1/2男性人口陣亡。又或者,著名的「血腥瑪麗」下令,燒死約300名清教徒等,因信仰意識形態引發之浩劫,多不勝數。

 

歐洲著名的30年戰爭,以馬丁路德於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的宗教改革運動為始,全歐洲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加上政治因素參雜,最終爆發戰爭。 (照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法國國王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寬容新教,法國經濟、文化得以發展;而亨利四世之孫路易十四,卻在1685年廢除《南特敕令》,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宣布基督新教為非法,下令捕殺全國新教徒。姚立明總結:「只要不同意識形態的兩邊寬容、和平,國家就得以發展;只要兩邊不容忍、衝突,國家就陷入內鬥、發展停滯。」

 

最重要的是,藉由30年的戰爭,全歐洲各國終於體認到:壓迫不可能解決信仰問題,新、舊各方必須尊重不同的信仰,必須對話。當歐洲停止意識形態的爭論,包括一系列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科學革命,各方面即蓬勃發展。

 

從被害者變成加害人

 

「過去,路德派新教信徒遭羅馬天主教迫害、捕殺,」姚立明接著說,「想不到一轉身,被迫害的新教徒就變成加害人,迫害與其意識形態不同的重洗派(Anabaptist)。」

 

當時,路德派教會甚至在德國與天主教會達成協議,只要誰抓到重洗派信徒,就立即將其處死。「兩個原本敵對的勢力,可以一起合作迫害另一方,」姚立明說,「可見意識形態干擾一個人有這麼嚴重!」

 

姚立明援引重洗派領袖胡伯邁爾(Balthasar Hubmaier)在《有關異端和燒死他們的人》一書中所言:「那些在宗教法庭的審判官,才是真正的異端,因為他們在神所定──把麥子收去、把稗子燒去的收割以前,就明明的違背耶穌的教訓,去燒死異端。」

 

他表示,只有身為審判官的耶穌能決定誰是麥子或稗子;神沒有賦予任何人去燒死或淹死一個人。「無奈最後胡伯邁爾本人也在維也納被活活燒死、其妻子亦遭人淹死。」

 

當代台灣教會內,是否分歧猶存?

 

回到當代台灣社會,統獨對立的意識形態明顯存在教會之內。姚立明提到,過去他分別在不同背景的教會中證道,「會後,就會有弟兄姊妹很熱心地提醒我要小心前總統李登輝;又或者,要我多注意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些熱心的弟兄姊妹這樣評價這兩位老弟兄,完全不是基於信仰,而是因為他們二人在統獨的意識上不同立場。」姚立明表示,「各位,想想我們的罪性有多可怕阿?可以很快地把自己放在神的地位,去審判別人。」若在中古世紀,我們是否就是把別人丟進水裡、火裡的人了呢?

 

姚立明也提到,曾有一位主持電視節目的姊妹,因其在節目中發表對統獨議題之個人立場,而遭教會肢體排斥。她才意識到,原來在屬靈家中,個人政治主張也無法被容忍。

 

「教會非但沒有讓愛進入社會解決問題,反而讓社會問題進入教會,造成分裂、阻礙合一。」他也引用約翰一書的經文,安慰那位受傷的姊妹。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的心若不責備我們,就可以向神坦然無懼了。-約翰一書3:21

 

「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姚立明自己也常求神常鑒察他的心,好讓他能不看外界忽冷忽熱、忽褒忽貶的評價,因為我們只求在神面前坦然無懼。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這句話如果放在政治領域,或許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因為政治總讓人覺得就是相爭、相鬥、輸贏,「和睦」從來不是政治人物的目標。「然而,上帝很早就把使人和睦的異象給我。」姚立明特別以其過去尋求神「是否加入柯文哲的競選團隊」為例,說明「使人和睦」的難處與重要性。

 

「我知道即使當統獨問題逐漸淡化後,撒旦仍會嘗試撒下仇恨的種子。」但真正重要的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應當求神給我們屬靈的智慧,讓我們在使人和睦的使命與祂同工。

 

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以弗所書2:14-16

 

曾經,一位老榮民帶著他在台出生的小孫女回大陸探親,親友們見了她問:「妳是中國人嗎?」小孫女回答:「我不是!我爺爺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然後,祖孫二人牽著手,繼續笑著往前走。

 

這對祖孫有著迥異的出生、成長背景,一個認為自己是大陸人、一個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因著老爺爺愛著他的小孫女;他的小孫女也愛著他的爺爺,他們可以就這麼自然地回答各自的認同,而不會成為中間那道阻隔的牆。

 

「我們基督徒也許無法主導社會認同問題的改變,但我們是不是能思考,我們可不可以從教會開始,使各種意識形態的問題,不會成為教會中隔閡弟兄姊妹的因素?」姚立明表示,「我們至少要做到,藉著基督的愛,我們給這個社會做一個榜樣。

 

我們要讓社會認出,教會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我們彼此相愛,世人才能認出我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最後姚立明表示,「我們基督徒要成為那個和睦的種子!讓我們常常想到,神對我們的愛是流血,甚至捨去生命的愛。」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