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余德淳博士為「癌友家庭的護心工程」的講員。(攝影/記者鄧敏如)

8日在香港觀潮浸信會,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癌聯)舉辦每年一次的全港性專題講座——「癌友家庭的護心工程」,致力推廣癌症關懷。當日約有300人參加,癌聯邀請余德淳博士分享自身關懷癌友的經驗。

講員余德淳博士,除了是心理輔導專家,在情商管理方面有多年教學經驗,也經常在各地舉辦工作坊和分享信息,2014年更榮獲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頒發的榮譽教牧學博士。即便有不少關懷和輔導的學識背景,他仍說自己在癌症關懷這塊領域上經驗不足,逾一年前成立「護心行動」探訪隊家訪罹癌病人,結合教牧、心理和哲學知識,盼讓更多人明白如何關懷癌症病人。

 

「想必大家總會經歷牽著快要離開人世者的手,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余德淳要說的是,那隻手「最終要有耶穌來牽」,然而在這段交替時間,我們要學會如何陪伴病重的人、用愛牽起他們的手。

 

關懷病友就是「宣教」

他分享,要讓病人因著探訪著的到來,經歷耶穌是又真又活的神,罹癌病人也會渴望得到耶穌的幫助。病友不容易,因為不會有人想承認軟弱,屬靈層面上,「承認自己是軟弱會感到快樂,因為神有滿滿的恩典。」

 

探訪者要不斷讓病友明白、即使病痛中很脆弱──耶穌能幫助我,祂的能力能夠覆庇我。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 12:9

 

探訪者常常以為,一定要經驗滿滿,或者是要預備好整篇講章才能探訪病人。余德淳提醒,病人最需要的是陪伴,而非聽人不斷講話,「病人才是主要講員,探訪者只是聽眾而已。」探訪、陪伴在側聽病人講話,過程中要顯出自己的耐性,「我為你保留一整天,你慢慢講,我在聽。」

 

余德淳分享他一次「護心行動」探訪隊的經歷,有同樣病況的癌友,特別能成為這些病痛中的人的安慰。他笑著說,「病人的目光立刻離開我,奔向那隊員。」

 

要對病人談「家鄉在哪」,信仰與未來的話題。中國人百年歸老時都想回到家鄉,卻以為那就是祖先的家鄉。余德淳說,天堂才是人類最終的家鄉。耶穌成為挽回祭,當相信祂已洗淨我們的罪,我們不再是罪人,得以回去家鄉——天堂。 「我們自己製造不到平安,當承認自己有罪並相信耶穌洗淨過犯,才在耶穌裡得享真正的平安。」

 

者要如何與病友家庭相處

1. 探訪者不能解除痛苦,但可以了解痛苦

病人希望探訪者明白自己的痛苦,耐心地聽自己講話。只要被了解,病人就會漸漸地開朗起來。「譬如說,第一次探望時可以問病人在這世間上有什麼不捨得,面對什麼分離的痛苦」,藉以打開話匣子。

 

2. 告訴病人不要往壞方面想太多

病人一直去想患癌有什麼壞遭遇會增加當下的痛苦,是一種「還沒發生前就先痛」的思維。病人要去想壞遭遇,但不能太深入,因為不一定會發生這一切。

 

3. 鼓勵病人多點默想神在這事情上的意思

當神容讓自己患癌,其實他日可以用這個經歷幫助其他病人。透過探訪,你帶著同理心用自身經歷安慰別人,更懂得幫助人度過。

 

4. 教導病人可以交託給神

病人怕自己對探訪者講太多的話,影響對方心情。此時,探訪者該說:「你對我說的話,我都會交給上帝」,教導「癌症會捆綁人的心情,但當交給神就得釋放。」

 

關懷罹癌病人是一個學問,需要花時間學習。在這個關懷病人的禾場上,對於快要離世的未信者,身邊的家人好友都顯得焦急,也因此要趕快領他們認識真正的家鄉在哪裡,歸信基督。

 

也許在探訪病人時傳福音都被拒絕,但是不要放棄、不要沮喪,因為基督的能力會覆庇我們,成為我們的力量。

余德淳博士分享片段。(攝影、剪輯/記者鄧敏如)

約有300名公眾人士出席講座。(攝影/記者鄧敏如)

(下排左二)癌聯創會顧問陳一華牧師、(下排左三)講員余德淳博士、(上排右一)癌聯理事會主席伍儒敬博士合照。(攝影/記者鄧敏如)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