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復興,源於會眾在水門前廣場上的聚集。當眾人聽見神的話,並明白神的話時,復興就來到了。(照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讀經:尼希米記7~10章)

 

城牆雖然修造完畢,但聖城的復興卻只是剛剛開始。

 

因此,尼希米並未急於離開,而是留下來繼續服事。他選派最忠心的人為城市的管理者,又為開關城門定下規章制度,謹防敵人的偷襲。

 

一切都安排的井然有序,但總感覺還缺少點什麼?尼希米知道,他們緊缺的不是別的,乃是人口。此時的聖城,彷彿今日某些千人大教堂,一眼望去,不只是冷清,簡直就是淒涼。

 

所有人都能落戶嗎?

 

當然不是!聖城歡迎的只是神的選民,外邦人條件再好,學歷再高,一概不要。不過,許多猶大人寧願居住在老家,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不願遷到耶路撒冷去住。但是,在過節的時候,神的子民還是會從各地趕到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節。

 

七月初一是吹角節,也是農曆的新年。這一天,會眾齊聚在水門前的廣場上,要聆聽文士以斯拉對他們宣講律法。

 

等了這麼久,這位屬靈的老人終於出場了。在他面前,尼希米充其量就是一位熱心服事的「義工」。但是,這位義工卻有著高超的管理恩賜,或許正是以斯拉不具備或欠缺的。唯有同工配搭,才能成就大事。此時,他們一老一少聯袂登場。精通律法的祭司登臺宣講,善於管理的義工台下組織,雙劍合璧,定然事半功倍。

 

登上事先搭好的木台,眾助手在他的兩旁站定後,以斯拉的宣講便開始了。他一打開律法書,會眾便肅然起立,側耳聆聽。看著他們一雙雙渴慕的眼神,這位神的老僕人一定心潮澎湃。如果說軍人最高的榮譽就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那麼登臺講道,力盡方休便是一個文士最大的滿足。

 

要讓會眾都能聽清楚,就不能僅靠以斯拉一個宣講。因此,他的眾多助手們開始發揮作用,大家一起向會眾們講述。

 

不知不覺,半天的時間已經過去。會眾在明白了經上的話後,無不憂愁哭泣。他們既是在為自己的無知而憂愁,也是在為自己時常犯罪得罪神而哭泣。在得知今日是神開恩憐憫的日子時,他們擦乾眼淚,破涕為笑。

 

之後,眾民更加渴慕神的話。一連七天,以斯拉每天都在念神的律法,大家也都留心聽從。

 

歡樂的節期過後,以色列人開始禁食禱告,向神認罪。他們又回顧歷史,記念神對他們的恩情,也細數自己罪行。最終,他們得出一個結論:神是誠實公義的,而他們是背約邪惡的。因此,他們拿出紙筆,寫下自己的承諾,重新與神立約。

 

所有的首領一致承諾:不與外族人通婚,嚴守安息日,遵守安息年,繳納聖殿稅,並向聖殿提供獻祭用的柴,以及奉獻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

 

在這幾條承諾中,前面幾項是立志要把神在第一位,絕不為了生活安逸,獲利更多而遠離神。後面幾條則是儘量供應聖殿和祭司、聖工人的需求。

 

聖殿是敬拜的中心,祭司、利未人則是信仰上的帶頭人。若聖殿破敗不堪,事奉者餓的另謀出路,那百姓勢必與神遠離。

 

為表明立約的嚴肅性,所有的領袖都在冊子上簽字畫押。在他們簽字的那一刻,以色列人便迎來了新一輪的復興。此次復興,源於會眾在水門前廣場上的聚集。當眾人聽見神的話,並明白神的話時,復興就來到了。百姓的心靈蘇醒了,那聖城的繁榮也就指日可待了。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能回到尼希米的時代,站在水門前的廣場上,與以斯拉一同誦讀神的話語。若是能行,你是否願與我一同前往?

 

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我們是回不去了,但我們卻可以建造今日的水門,搭建今日的木台。哪裡傳出讀經的聲音,那裡就一定是耶路撒冷的水門。哪裡有聽了神的話就能明白之人的聚集,那裡就一定是水門前的寬闊處。

 

我想在水門前的廣場上遇見你,否則,我們這個時代就看不見真正的復興。

 

你我就會穿過古老的耶路撒冷城門,在水門前的廣場上相遇。遇見的人越多,復興就越大!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