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孩子手機遊戲成癮,常成為家長的頭痛問題;但完全不接觸手遊,卻也可能讓孩子成為社交邊緣人。要如何取得平衡,有賴家長的智慧。(照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上週新一代iPhone手機在台灣開賣,引起一陣搶購潮,而難得的中秋假期,家中孩子是否整天滑手機、打遊戲?對現代人來說,竊取零碎時間的小偷,往往不是別的,就是手機。

 

有許多人會在上下班的捷運上玩手機遊戲,放空腦袋不去想工作,既消磨時間也紓解壓力,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新世代者來說,手遊更是他們共通的語言。玩遊戲本是放鬆心情的小樂趣,但當手遊玩上癮,怎麼辦?

 

泰山幸福教會主任牧師趙曉音在今年七月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要找到孩子沉迷網路世界的原因,「有些孩子或許是因在家中感到孤獨、在班上受霸凌,網路因此成為發洩窗口,幫助他們找到生命意義及熱情,禱告求神帶領,才可使孩子走出成癮困擾。」

 

不玩手遊成為社交邊緣人

但也有另一類的年輕人,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而沒有接觸手機遊戲,有的可能是父母禁止、有的可能是家中經濟不允許他擁有個人智慧型手機,他們往往因為話題跟不上同儕朋友、聊天沒有交集,而不知不覺在朋友圈中被邊緣化。

 

前遊戲公司負責人蔡霓臻姐妹表示,有些父母規定孩子完全不能玩手機遊戲,她不反對這樣的作法,但若是孩子表達出想玩的興趣,父母可挑選休閒類、趣味類、或智力型的遊戲。她認為,其實遊戲是好的、是健康的,能夠紓解壓力、帶來歡樂,實在不需要視之為洪水猛獸。

 

對那些因為沒玩遊戲而跟朋友有距離、聊天沒交集的學生來說,蔡霓臻認為,重點是要找到自己的興趣,他可以去打球、玩滑板、直排輪等,認識有同樣愛好的朋友。但若是他想玩(手機遊戲),但父母禁止他玩,那就要好好坐下來談,訂下雙方都可接受的規定。

 

虛擬世界的真情實感

在虛擬世界裡建立的真實友誼,有時會延續到現實世界裡,比如在社群平台上互加好友,就算不再上網打遊戲,平時仍然可以聯絡。就像蔡霓臻有一次去杜拜出差,就約了以前一起打遊戲的網友見面,之後就變成了很好的朋友。

 

但有時候,延伸到現實生活中的友誼也會帶來困擾,例如他本人已經不想再玩某個遊戲,但遊戲中的玩伴卻透過社群軟體,一直催促他快點上網打遊戲,此時就要學會勇敢的拒絕。

 

在蔡霓臻眼中,玩遊戲(特別是與世界玩家共玩的策略型遊戲)可以認識新朋友、提升英文能力及領導能力,是很不錯的能力養成。尤其不是每個人在工作上都有機會擔任領袖的角色,但卻可以在遊戲中磨練領導力。

 

遊戲製造商也有責任

對遊戲製造商來說,製作一款遊戲就是要讓人覺得好玩,想要一玩再玩,為了不讓玩家覺得無聊,每隔一段時間還要更新遊戲,加入新的角色、關卡、技能、玩法,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蔡霓臻卻認為,遊戲製造商對遊戲內容是有責任的,但不是說要製作讓人不上癮的遊戲,而是如同聖經中所說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 10:23)例如,有博奕性質的遊戲就要當心,雖然吸金能力很強,但不能因此而毫無節制。製造商要節制,玩家更要節制。

 

根據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2017年4G行動生活使用行為調查」,調查人們在手機上進行的活動,其中玩遊戲(68%)是第三名,前二名分別是:看影音內容(89%)、使用社群媒體(69%)。

 

蔡霓臻表示,她現正籌備成立協會幫助那些手機遊戲成癮的孩子及家長,盼望能將自己在遊戲公司的經驗貢獻在助人的事工上。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