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大澳水上人家。(攝影/記者吳美玉)

古老的漁村大澳,位在新界的大嶼山西部,是香港最有名的漁村。在一千多年前宋朝時代,就已是頗具規模的鹽業生產地。英國人來到這塊土地後,將其命名為蜑家村。世代靠捕魚維生的蜑家人是當地最早的原居民,擁有最濃厚的漁村傳統文化與信仰。然而上帝奇妙的帶領,讓一個漁民世家平凡的孩子在這個島上,打破封閉傳統的信仰體系,成為蜑家人的祝福。

基督教宣道會大澳堂的張志明牧師是土生土長的大澳蜑家人,整個家族約從兩百多年前,就生活在這塊小島上。上帝奇妙的帶領,藉他得天獨厚的家族背景,在大澳這塊小島上傳福音。

 

做為漁民後代,張志明卻沒有太多捕魚的經驗,「每次出海我都因為害怕風浪嚇的哇哇叫,爸爸就決定不再帶我出海。」雖然沒有當漁夫的條件,上帝卻讓張志明「得人如得魚」。

 

討海人敬鬼神,向漁民傳福音難

當時在大澳島上有兩間教會,還是中學生的張志明,跟著同學去教會信了主。他興奮回家告訴家人,沒想到媽媽竟生氣說:「如果你真的信了耶穌,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了。」漁村傳統信仰的家人,完全不能接受張志明成為基督徒,但被耶穌愛摸著的張志明,不肯放棄這份得來不易的救恩,於是收拾行李,決心離開這個家,「媽媽不收留我,教會一定會收留我的。」

 

張志明回想初信主時的困境,「我真的很感謝上帝,讓我當時堅持成為家裡第一個信主的人」。

 

被上帝呼召成為牧者,漁村長大的張志明,尤其知道漁民拒絕福音的癥結點。「海象變化無常、無法預知,漁民出海為求心安,無比敬畏各路鬼神,特別是居住在海上的水上人家,傳統信仰猶如世代相傳的神聖文化,堅不可摧。」張志明深知,要迷信的漁民們轉向神,是非常困難的事,「當年我們一起到教會信主的中學同學,甚至被家人強迫向列祖列宗認錯。」

 

此外,張志明也分析,香港過去是英國的殖民地,基督教被視為是「洋教」,成為基督徒就好像變成國家與家族的叛徒,因此當張志明決定信主,他的父母立刻背負來自整個家族的壓力。「那個年代難得吃到大魚大肉,只有祭祀的日子,才能夠吃到豐盛大餐,我的家人會故意說:『基督徒不吃拜過的食物』來嘲諷我。」也讓年少的張志明深刻經歷,一個人要信主竟是如此之難。

張志明牧師與家人。(照片提供/張志明)

封閉信仰體系被打破

宣道會大澳堂在當地扎根近60年,張志明牧師也在這裡服事13年,如今家人也都信主了。「我們在這裡設立幼稚園、投入老人事工,用教育、社會服務漸漸軟化居民對信仰的排斥感。」很多家庭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孩子,都在大澳宣道會的幼稚園長大,基督的愛與關懷,潛移默化根植在新一代的居民心裡。

 

「年輕人外移的大澳村,有將近300個老人,每當颱風、災難時,教會都是這些獨居老人最大的依靠。」這裡年長的居民因著被關懷與照顧,漸漸改變對基督教的印象。「過去漁民們覺得上帝不是他們的神,但現在願意去教會,用禱告來倚靠上帝。」

宣道會也投入大澳當地老人服務事工,邀請年輕人一同關心獨居老人。(照片提供/張志明)

大澳宣道會所設立的幼稚園,免費提供當地居民的子女就讀。(攝影/記者吳美玉)

「一位老人家從零開始到信耶穌,要花上10年的時間。」雖然服務老人傳福音需要漫長的時間,張志明只有感恩從未失去盼望,因為每一個靈魂都是寶貴的。

 

曾經有一個受教會幫助的婆婆,想信主卻怕家人反對,她心裡想:「如果我因為腎不好造成的腳病痊癒,我就信耶穌。」後來,上帝真的醫治了她的腳,讓婆婆非常感動,「她的祖先都沒有這樣保佑過,但耶穌卻保佑她。」張志明說,這個婆婆的家人也再也沒有任何理由阻止她信上帝。

 

累積13年的牧養經驗,張志明不諱言,像大澳這樣傳統純樸的村落,「實際的果效」是很重要的,因為居民是用「看見」去找到神。「撒種的工作必須持續努力,因為撒下的種很快會在種子發芽前消失,所以要不斷地撒。」而身為漁民的後代,他也有將漁民文化保留下來的負擔。

 

1950年代大澳有將近3萬個多人,現在僅有3,000多人且大都不是漁民。工作條件、人口老化都讓很多年輕人選擇上岸,去到城市裡工作。「若要讓這裡成為基督化的村,就要讓更多年輕人找到留下來的可能。」張志明和基督教宣道會大澳堂,計畫開展社區改造的文化工作,讓年輕世代在這裡找到被上帝祝福的舞台。

 

王 要 回 答 說: 我 實 在 告 訴 你 們 , 這 些 事 你 們 既 做 在 我 這 弟 兄 中 一 個 最 小 的 身 上 , 就 是 做 在 我 身 上 了 。─馬太福音25:40

張志明牧師與社造青年在《山竹》颱風前夕於大澳。(攝影/記者吳美玉)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