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合一」這個詞對基督教而言,再熟悉不過,應該也可以和「轉化」、「祭壇」等詞彙,並列為台灣基督教界這幾年最夯的關鍵字,凸顯出「合一」的重要。教會合一要怎麼「合」,說得容易,過程卻充滿挑戰。如何在異中求同,成為彼此的肢體、彰顯主愛,則是一門更大的學問。

原則一:合一從神而來 要愛人如己

      愛人如己是神的誡命。

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王美鍾表示,教會或福音機構若能一起禱告、彼此尊重,將成為信徒很好的榜樣,而「合一」是從神而來。《聖經》中最大的誡命,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真正對主的愛,就是表達在「愛人如己」上。

在宣教差傳的工作裡,常存在著爭競,但當主內肢體願意用愛來彼此相愛,且愛宣教工場裡眾靈魂為前提時,競爭就能減少。他舉例說到,英文的Compete(競爭)與Complete(完整、完成),只差一個字母「L」,代表只要有 「LOVE」(愛),就不再爭競,反而能夠祝福對方,完成上帝所託付的大使命。

因此,求主幫助我們,看世上沒有一個人為敵,當這世間沒有敵人後,那才真的是「天下無敵」。

原則二:耶穌是永遠的主角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王美鍾強調,在宣教工場裡,不一定要永遠扮演主角,有時候要成為配角。但可能有一些人會覺得,如果不是主角,就不演這齣戲,但事實上在宣教的工作裡,「主耶穌基督和聖靈才是主角」,最終的使命是要一同完成神所託付的工作。

《聖經》裡,門徒曾對施洗約翰說:「從前你為他(耶穌)施洗的那一位,現在他也在施洗,而且很多人都往他那裡去了。」這樣的抱怨,帶點酸溜溜的味道。但施洗約翰卻說:「求主幫助,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夠得甚麼?」重要的是,主興旺、主得榮耀。

原則三:異中求同、同中存異

合一是要更多看彼此相同的,而非不同的。      (攝影/記者吳佳玲)

「在主裡,教會、機構肢體各不同,合一高難度?」王美鍾建議先釐清:「甚麼是主要教義?甚麼是次要教義?」三位一體、耶穌道成肉身、從聖靈所生、使徒信經、因信稱義,這些都是主要、絕對的;是信了悔改,還是悔改才信,以及聖靈的恩賜與如何表達,則是次要的。可是我們卻常在研究或表達聖靈論時,產生許多矛盾,甚至彼此傷害。

如靈恩派教會聚會時「比較熱」 (more heat),傳統保守派教會講求《聖經》經節的亮光,所以擁有「比較多光」 (more light),到底哪個好?真正的肢體應該同時具備「光與熱」。

但是主內肢體們常為了次要的教義爭論,或因小小的權益而忘記上帝榮耀。合一與相愛,不是「建議」,而是神的「命令」。但究竟在教會裡、會議上或宣教工場中的所言所行,播下了甚麼樣的種子?是仇恨紛爭的種子?亦或是和平與合一的種子?

合一從謙卑開始,效法耶穌的樣式,願意彼此服事,帶出福音果效,讓別人可以認出我們確實是耶穌基督的門徒。華人教會不只需要彼此相愛與合一,也需要與普世教會合一,在差傳的工作上一起分享與分擔。

合一的三大攔阻

「不要批評天主教有『教宗』,因為也有很多「小教宗」存在基督教的教會或教派裡。」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表示,很多教會認定因為彼此不同,根本不搭,所以沒有安全感,或是要他人「合我為一」,這是很多教會領袖的問題。

他認為,合一最常遇到的攔阻有三:

  1. 唯一派:永遠只關心事工,不重視「教會」,以至於看不見其他人及其他群體,這是教會無法合一的重要因素。
  2. 單一派:教會機構一味只想將本身的成功事工「全球化」,但根據《聖經》新約記載的卻是多元化的教會。
  3. 第一派:強調「我永遠是第一的」,事工越大越好、越成功。這會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success without successor」,也就是很多第一或第一代的領袖,沒有適合的下一代接棒人。

台灣教會為合一樹立良好典範

合一禱告帶出轉化。      (攝影/記者吳佳玲)

「台灣過去曾經是宗派觀念高的不得了的時代,自2005年推動合一運動後,如今的台灣慢慢走入『後宗派教會時代』,幾個主要教派或教會,在許多事工上越來越走向合一。」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秘書長夏忠堅表示。

台灣教會慢慢接受一個事實,就是少談自己的宗派,做更多彼此的連結,以前的聯禱會是聚在一起討論事工,現在是更多聚在一起禁食禱告。這幾年談國家轉化,為國家禁食禱告、為靈魂禱告,逐漸成為不分你我的教會。

他強調,合一的底線就是「耶穌基督」,接受祂是救主與唯一道路,這就是真理。彼此要看相同的,而非不同的;讓共同的,遠超越不同的,在對《聖經》真理的解釋不到1%的差距上,彼此尊重與接納,聚焦在其他99%的相同度上。

《聖經》17章21節: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