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基督教研究智庫舉行「神學人圓桌論壇—雙城記?」論壇,邀請來自不同神學院與宗派的教授、牧者,共同探討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神學經典文學。(攝影/記者杜胤廣;製圖/記者杜胤廣)

「愛自己」與「愛上帝」如何取得平衡發展?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正足以讓我們思考,處於紛亂多變時代的我們,如何以「上帝國公民」的身分,活出「地上公民」的永恆價值與盼望?

基督教研究智庫舉行「神學人圓桌論壇—雙城記?」論壇,邀請來自不同神學院與宗派的教授、牧者,藉由探討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神學經典文學中所體現的人類歷史及神學洞見,展開一場神學人的圓桌對話。

 

參與對話的教授、牧者包括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林鴻信教授、中華福音神學院周學信教授、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譚國才教授、浙江大學曾劭愷教授、磐頂教會莊信德主任牧師,以及淡江教會莊育銘主任牧師。不僅如此,參與論壇的200多位弟兄姊妹中,包含長老教會、浸信會、信義會、循理會、宣道會、禮賢會、信友堂、真理堂、衛理堂等,不僅在圓桌騎士的背景和傳統上展現論壇的大公性,也在所屬教會宗派的平均分佈上體現出來。

 

淺談《上帝之城》的背景

林鴻信教授。(攝影/記者杜胤廣)

 

林鴻信在開場介紹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的背景時提到,奧古斯丁354年出生於北非的一座小城塔加斯特(現今阿爾及利亞),是北非本土文化加上希羅古典文化交織,甚至是當時新興宗教流行的年代。他所面臨的思想交鋒與信仰挑戰,致使他提出的許多觀點至今仍有著重要影響。

 

奧古斯丁為回應世人將羅馬帝國衰退的原因歸咎於基督教的批評時,他寫下《上帝之城》這本書全書總共有22卷,第11至22卷是全書的主題焦點,論及雙城的起源、發展及結局。他主張,「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代表人類歷史的兩條軸線,前者以「上帝」為中心,而後者則以「人」為中心。另外,兩座城也出自兩種愛,一是「愛上帝」而看輕自我,二是「愛自己」而輕視上帝。

 

他並未全面否認「地上之城」在世上的意義,反而認為這兩條歷史軸線在人間交織競合下,終末唯有「上帝之城」永遠長存。

 

教會在俗世的出路 活出上帝之城子民的榮耀

左起莊育銘牧師、周學信教授與譚國才教授。(攝影/記者杜胤廣)

 

「教會雖然孕育於上帝的永恆計畫,但在時間的進程中,稗子與麥子皆長期存在於教會之中,教會不得不面對兩者之間張力的挑戰。」莊育銘反思提到,教會就本質而言是「上帝國」的代名詞,意即「上帝之城」,但在人類歷史終結前,教會與地上之城不會停止競合,所以教會對內不僅有「麥子與稗子」的張力,對外勢必無法避免與世界爭競。

 

但真正的問題是,教會在俗世中的出路是什麼?

 

「奧古斯丁更關注的是『如何』成為異類僑居者(resident aliens)。」周學信教授認為,基督徒不只身為神國子民,也有見證神國臨到的責任,因此奧古斯丁在書中藉以回應教會與政治的基本問題,讓我們學習以十字架的角度來面對自己的處境,並在其中成為異類僑居者。

 

統治者來說,領袖要學習謙卑;對牧者來說,牧者應作為文化詮釋者與政治性的神學家,來幫助基督徒如何看待與回應世界潮流與變遷,以成為上帝之城的子民。

 

然而,譚國才回應認為,在奧古斯丁的眼中來看,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在現今世界其實是「混和」,甚至是「糾結」在一起的,但重點是我們該如何在「混和」與「糾結」中,活出上帝子民的榮耀。

 

奧古斯丁在談到這兩座城的差別時,特別談到這兩座城的起源-「良善天使與墮落天使」。良善天使是謙卑到人不會發現到祂的存在,反之墮落天使則愛現到假裝成上帝,要人敬拜祂,最後因著這兩種愛衍生出的兩種敬拜,便產生了兩座城與子民。

 

因此,透過兩種天使的對比,我們更能思考如何在現今世上成為上帝之城的子民?譚國才認為,因惡勢力不會永遠得勝,我們不需討好惡天使,反而是要極力脫離罪、向著上帝,過敬虔生活,才有能力活出上帝子民的榮耀。

 

雙重身分如何相處 《上帝之城》也照出我們的爭戰

左起莊信德牧師、林鴻信教授與曾劭愷教授。(攝影/記者杜胤廣)

 

莊信德則回應說到,台灣教會面對信仰倫理實踐的諸多挑戰,不論是關切家庭婚姻的未來,還是基督徒們面對政權的宗教管控逐漸升級,在許多紛亂的現象中,教會與基督徒都需回到基本價值觀來加以探討,而奧古斯丁對當時羅馬帝國衰微帶來信仰衝擊,也正為21世紀尋找引路的我們,提供了思考的路徑。

 

也就是-「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二者究竟如何相處?」才是全球華人基督徒共同的焦慮。因此,他認為,從奧古斯丁的論述來看,隨著人類的繁衍與自由意志的施行,導致兩座城的混雜,彷彿自由意志一點都不可愛,但奧古斯丁不認為自由意志會不斷墮落,反而因著恩典,使人在墮落之後,只有在高度脆弱的意識下,才能明白唯有透過神的恩典,人才有停止背離上帝的可能。

 

因為,在《上帝之城》最後一卷、最後一章的最後一段,奧古斯丁試圖以「安息日」的概念來表示雙城的競合沒有終結的一天。

 

莊信德認為,在這個世代中,我們都渴望在公共領域中做見證,並想像出最合宜的上帝之城,但只有在人自由意志的脆弱下,才能見到恩典的真實,因此在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混雜中,我們需要以「高度脆弱」來做見證,而非以「這就是」的強硬來見證絕對的真理與上帝的恩典。

 

「基督徒活在地上之城的最大試探,或許還不是盲目地愛地上的城邦,反而是意欲踐踏那些無視自己尊嚴又不尊重他人的人。」曾劭愷發言時強調,奧古斯丁對於羅馬政治與文化提出諸多痛心疾首的批評,但字裡行間也明顯流露他對羅馬的愛,這是一種「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的愛。

 

因此,《上帝之城》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所面對的試探,提醒我們爭戰的對象,絕非屬血氣的邦國。

 

最後,林鴻信也提醒,《上帝之城》提醒我們雙重國籍的身份帶來雙重使命的託付。基督徒基於上帝之城公民的身份應當積極準備進城而開始熟悉城內的一切。一如,是否在世上更加喜愛上帝的公義,而非漠不關心,以致未來進城而覺得陌生痛苦?是否在這世上學習以讚美神為樂,以免進城全時間讚美神而難以適應?是否在這世上就投入神國的視野,免得進城後找不到堂會而萬分難受?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