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當先知以賽亞遇見火燄飛龍》為台大生物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所著,《今日報》特別專訪其對聖經中的動植物看法。(攝影/記者林葶熙)

以賽亞書記錄了神對先知以賽亞的啟示,範圍從動物、植物、礦物,甚至是浩瀚的宇宙。但你可知,生活最常見的「水」竟與神的救恩有關?

水是最「特立獨行」的物質,它不遵守任何物理或化學的法則,但其特性又可維繫所有生命的生存。這些是台大生物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皆知的事,但他卻發現,「多年在水的領域工作,實在看到水的奇妙與重要,這是上帝的作為,是救恩預表的微徵,代表全備的救恩,是測不透的奧妙。」

 

他雖身為工程、物理方面的專家,但從小對於動物、植物、礦物等知識感興趣。長年以來,他常到各地旅遊、看遍動植物及氣候型態,體驗到這些東西不只是知識,「是可以體驗認識上帝的真理。」

 

過去7年間,張文亮參與在讀經聚會,當時談論主題為以賽亞書。因其對身分緣故,大家總請他分享其中談及動植物的經文,其後他將每次的分享稿集結成書《當先知以賽亞遇見火燄飛龍》,挪去阻礙基督徒明白以賽亞書的石頭,從祂的創造物看見神的榮美。

 

所有創造物都是祂的所愛

箭蛇要在那裡築窩、下蛋、孵蛋,並且聚子在牠的陰影下;鷂鷹也各與自己的伴偶,聚集在那裡。-以賽亞書34:15

 

回想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撒但化身蛇來欺騙亞當和夏娃,因而世界為蛇貼上負面、恐懼的標籤,東西方文化中也少見以溫柔、體貼和親情來描述蛇,這節經文卻談到蛇做窩、生蛋、孕育下一代的行為。張文亮提到,上帝創造蛇有祂的美意,同時也證明祂不會因撒但的行為或人類的眼光,而拋棄蛇。「有些人在世人眼中是負面的,但是上帝依然眷顧被排斥者,在祂那裏可以得到真正的接納。」

 

反觀現今社會同婚議題,張文亮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同志亦是,因此這並非是一個族群問題,而是個體問題,因此無法用單一看法看待每個人。至於基督徒該如何關懷?他坦言,「只有上帝能夠幫助你,最終要面對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宇宙再大也無法超越祂的能力範圍

人類科學的起頭為天文學,為了解重複出現的現象,科學家透過假設、推論來認識宇宙嘗試「回答」。研究的根基建立於,相信其存在意義。所有科學背後必有假設,假設背後就是信心,即是相信這世界有為創造主。

 

然而,現今科學常將宇宙的起源設定為宇宙大爆炸下的產物。張文亮說到,人類不過是說明者,透過研究、推演而得知,無法透過實驗證明。人類生存在這地球上的時間,難以真正了解這存在幾千萬年的宇宙。最重要的是,人因太有知識,而少了謙卑的心,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極限。

 

天必像煙雲消散。-以賽亞書51:6

 

這些我們看似是恆久不變的東西,若沒有神的保守,終有一天必如煙雲消神保守了天和宇宙,當人遇到困難時,又何必擔心會超出祂的能力範圍呢?長期保護地上萬物的天,將會消失,只有上帝的保護才能永存。

 

苦難看見自身極限

因為我知道你是頑固的,你的頸項是鐵的,你的額是銅的。-以賽亞書48:4

 

書中提到,銅明亮又抗氧,堅硬可長期使用,但這是器具,不是額頭,人太過主觀,什麼也難學。人容易在乎旁人看法且容易驕傲,因此落入盲目中,苦難則是把人帶回現實層面。就如保羅的經歷,在路上遇大光、摔馬,生命也因此跌了一大跤,經歷苦難、看見自身極限,這一切最終成為祝福,將神的福音傳遍各地。「我們的主觀性太強時,苦難衝擊一番,若使我們柔軟,這樣的衝擊還是益處多於壞處。」

 

張文亮以其多年教育經驗分享,「如何讓人認識真實」才是真正教育核心。老師在證明學生的極限何在,如此學生就知自身仍有進步空間,有天若得到好成績也不會驕傲,因為明白自己過去也曾經歷低谷。此外,他提到,當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帶領學生認識神在其生命放下的特點,而非靠與人比較判斷自身能力。

 

或許我們沒有專業的科學知識或解經技巧,但神渴望我們認識祂的美好,祂的話語也將親自教導,不論在高山低谷都能讚美祂。「即使我們一生的遭遇像是一本難讀的書,主耶穌,我仍求祢陪我讀。求祢開我的眼,在強風暴雨中看見平日未見的榮耀。」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