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敢於不同 Dare to Change」在上周末(10日)晚間,邀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跨虹者在一場造勢晚會上,宣讀他們走不一樣人生的決心。(攝影/記者杜胤廣)

「我們跨虹者是把自己定義為離開女同、男同、雙性戀及變性生活的一群人,2018年11月10日,16個國家/地區的跨虹者們齊聚第一屆國際跨虹節,我們宣佈敢於不同包含敢真、敢愛、敢於不同三個元素;我們宣佈做為跨虹者,我們對於正在經歷同性戀的人們懷有同理心,跨虹者是飽含熱情與憐憫,服事尋求自由的LGBT群體的人;我們宣佈跨虹者在文化和心理層面有以下倡議:性別自信,而非性別驕傲;滿足感,而非刺激感;真正的自由,而非解放。現在就敢於不同吧!」

這周末(10日)晚間,「敢於不同 Dare to Change」更邀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跨虹者在一場造勢晚會上,宣讀他們走不一樣人生的決心。90年代台灣同性戀社運元老級人士吳英俊先生更代表所有跨虹者誦讀宣言。

90年代台灣同性戀社運元老級人士吳英俊先生。(攝影/記者杜胤廣)

 

吳英俊說,過去至今,人類欲尋求幸福、完整、自信的生命,是與生俱來的願望,不會受到法律規條的限制;雖然,90年代曾是同運份子的他,影響了台灣愛滋人士的平權問題,但當他發現社會運動與同志情感愈來愈無法滿足自己時,同時也發現「耶穌的愛、醫治與接納」為他帶來生命的重整。

 

「我們的自覺不是被醫治,而是從內心想要改變開始。」吳英俊直言,跨虹者有詮釋自己生命的權利,如同LGBT族群一樣,大多數都是被異性戀世界排擠、不被認同,再辛苦地經過同志身分的選擇中得到快樂,但多年後的同志生活中,某些LGBT人士再次對自己的身分有了新的反思,就成了跨虹者。

 

因此,他們選擇站出來聚集在一起,也是對LGBT人士的一種自覺運動。

9日下午,一群來自15個國家30位後同志聚集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敢於不同」國際聯盟籌備會。(攝影/記者杜胤廣)

 

9日下午,一群來自15個國家30位後同志聚集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敢於不同」國際聯盟籌備會時,一位曾有15年同志生活經驗的黃珮瑩也說出自己的看法。

 

「台灣正處在一個很艱辛的狀態,但我覺得不管是挺同、反同的聲音,或者是我們不支持也不反對,我要說我曾是一個同志,我現在已經改變成-『我很享受單身生活,也渴望未來能進入婚姻』。」

 

今年30歲,來自台灣的黃珮瑩憶及,自己從國小3年級就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向,爾後學校開放某一同志團體進入校園演講時曾對他們說-「如果妳是女生,妳喜歡女生,那你妳很可能就是同性戀。」當時她聽到便彷彿自覺性別困惑有了解答,再加上小學5年級時遭受親人的性侵,就開始對男性產生嚴重的排斥,甚至開始塑造自己陽剛的外表。

今年30歲,來自台灣的黃珮瑩曾度過15年的同志生活,如今靠著家人與朋友的支持脫離同志生活。(攝影/記者杜胤廣)

 

「其實每一任結束後都是非常痛苦的…」黃珮瑩坦言,這15年的同志生活中,她有過10個伴侶,但每一任結束只會讓她更加沮喪,長大至成人後,她內心開始變得痛苦與掙扎,因為她不明白當初自己選擇的道路是否正確,而她內心的空虛感也愈加強烈,甚至無法在同性伴侶身上填補內心的空虛。

 

後來,她向家人公開出櫃,家人們都為此震驚,但當她選擇結束同志生活後,因著家人朋友的支持成了她維持單身的力量來源。

 

心理學諮商專家黃偉康博士以「性別有自信,孩子更快樂」分析指出,許多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性別發展會有一個過程,父母尤其是父親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若孩子在性別認同方面出現障礙,例如男生不覺得被別的男生接納,女生覺得當女生不安全,父母若否認或不理會,又或被周遭的人嘲笑或貶抑,就會加深孩子對自身性別的無助,進而缺乏性別自信。

來自香港的心理學諮商專家黃偉康博士。(攝影/記者杜胤廣)

 

黃偉康表示,以他多年臨床心理的研究了解,越早發現尋求幫助,成功率越高,因為成長過程及原生家庭的障礙,甚至被性侵的創傷,都會產生性別認同及SSA (Same-Sex Attraction受同性吸引)等問題。他長期推動並教導父母及老師們要在婚姻家庭及學校中培養孩子健康良好的性別自信。他進一步指出,有一些同志們深受非自願同性吸引(unwanted same sex attraction)的困擾,希望尋求適當的管道幫助他們不再受此困擾。

 

因此,「敢於不同 Dare to Change」國際聯盟籌備會未來在台灣的工作,將成為一個幫助LGBTQ群體尋求改變的國際資源平台。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將訊息更快速傳達給您,懇請您為今日報奉獻一份心力。(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