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副院長王艾明教授,日前接受台灣浸信會神學院邀請,第三度來台以「加爾文與浸會精神」為主旨進行8場系列演講,並應邀於中原大學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做專題演講。在結束為期9天的交流參訪行程後,於本報專訪中暢談目前大陸教會與神學教育發展的現況與挑戰。

大陸基督教三大現實

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副院長王艾明教授。

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副院長王艾明教授。 (攝影/記者黃莉雯)

王艾明教授表示,近20年來,大陸基督徒發展已從原本的社會底層晉升至社會各領域,甚至進入精英與主導階層,這是第一大發展現實。

其次,因著國家政策法規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大陸開始接受並承認基督教是充滿善良與愛心的信仰,政府高層不再把基督徒視為社會底層的群眾。

由於上述兩項現實發展,大陸基督徒人數快速增長,許多高端精英基督徒將各自的專業優勢與觀察帶進教會,教牧人員卻無法給予牧養,教會沒有足夠力量因應他們的需要與思考,導致部分基督徒獨自成立團契和聚會組織於基督教兩會教會的體制之外,這是第三大現實。

即便有上述三大現實現象的出現,目前大陸教會主日聚會場場爆滿,甚至必須多場次、多時段服事以為因應。體制內的教會牧師傳道卻面臨資源不足、人力缺乏的狀況,某些地區甚至是一位牧師需牧養5千會眾,在沒有多餘時間人力下,很難分身解決教會之外的三大現實。

對大陸基督教發展深具負擔的王艾明教授,此行觀察到台灣眾教會的發展經驗,可作為大陸基督教未來發展的參考,並為上述三大現實帶來的問題尋找合理的解釋。

大陸基督教五大關係

為了幫助海外牧者、學者解讀大陸的基督教和教會現狀,他提出以下五大關係模式,以便理解現實及所存在的問題:

1.體制教會vs.非體制教會

「主耶穌說:『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王艾明教授認為,從系統神學分析,教會是被神所召選,信奉耶穌的信徒團契,主要在傳達神的愛與真理、為神做見證,不等於行政團體或一般世俗機構;在此前提下,大陸現存許多弟兄姊妹自組的團契,雖不屬基督教兩會教會,卻是按照《聖經》教訓與神的旨意而存在的實在的教會。

是否體制教會就是唯一合法教會,非體制教會就是非法?王艾明認為,這樣的二元分類,往往形成人為的對立面。「是不是體制教會有神的恩典?非體制教會則無?」又或者「體制教會因著和國家政府合作,就是悖逆神的恩典?」這種思維對於體制和非體制教會來說都太過以偏概全,也顯示出雙方神學思考不夠深入。

應該思考4世紀羅馬帝國政權確立基督教為國教之後,卻引發體制教會和非體制教會之間的嚴重衝突中汲取教訓,進一步從神學和政治學層面建立合理法的關係。

2.城市教會vs.鄉村教會

大陸教會主日禮拜,場場爆滿。

大陸教會主日禮拜,場場爆滿。 (攝影/記者吳佳玲)

大陸城市與鄉村教會存在截然不同的問題。城市裡多數的獨立教會,多為海歸、專業人士或大學生團契,他們認為這些政府確認的宗教團體的負責人,無法傳達正確福音與純粹教義,因而不願與之聯繫和通過他們申請政府的登記。

鄉村教會的會眾並不講求神學,只要聽到得救的福音與平安的資訊。事實上,很多鄉村教會渴望被登記,卻面臨登記的難題,一方面是教會牧師和傳道人少, 另一方面是不少地方行政人員執法能力不彰,或對宗教瞭解有限,以致登記過程充滿變數與困難。

3.意識形態教會vs.民粹型教會

前者以意識形態為主導,忽略十字架的救贖,因而產生兩種極端:其一是聽政府業務主管官員的話,就是合法,不聽就屬非法;另一種是與政府合作的一律不是教會,一概不參加、不承認。民粹主義型教會則強調唯靠《聖經》,不靠外國人,藉此表示愛國,否認教會的普世性。

4.宣教型教會vs.差傳型教會

宣教型教會強調「宣教的中國」,一味進行短宣,缺乏跟進建造,以及教規與教義的約束;差傳型教會甚麼都看韓國、香港、台灣等海外差派機構的意思,非但沒有紮根大陸本土,是否能妥善處理當地政教關係,也是一大問題。因此,不論是宣教或差傳型教會對大陸本土福音教會都是衝擊。

5.大教會vs.小宗派

根據德國宗教社會學家Ernst Troeltsch的理論模式,在人類歷史上基督教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同時存在三種信仰型態:大教會、小宗派和神秘主義者。

大教會遵守三大信經,嚴格依法建立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合理關係,共同承擔世俗世界的責任和義務,如信義宗、聖公宗、長老宗等;小教派則持守獨特信仰告白,以聖潔團契為主導,迴避與國家的任何關聯,更多地顯示出嚴格的自律組織,如宗教改革時期、獨立教會和福音差傳團體等;神秘主義者則存在於上述兩類信仰團體之內和之外,構成獨特的思想者和信仰持守者的角色,如同舊約時期孤獨的先知、修道者和近代哲學、思想家等。

這樣的分析視野,有助於認識大陸既存的各種基督教信仰團體、類型和相互關係,避免非黑即白的互相否認或傷害。

大陸現階段神學教育挑戰:加強學術理論基礎

(攝影/記者黃莉雯)

面對當前大陸教會發展上的挑戰,扮演火車頭角色的神學教育,是否能有效帶領教會開創新局?王艾明教授明指現階段神學教育面臨的考驗,就是缺乏學術研究根基,以致無法發揮引領教會發展的作用;現行許多神學院課程師資多屬教牧分享和培訓班水準,相較之下,學術型神學院明顯不足。

神學院校領導階層和各科師資的平均學術水準和知識水準遠低於大學的一般標準和社會的智力現狀,若缺乏學術跟進,將無法吸引社會精英或高階份子成為兩會教會的成員。

他認為,對神的話語與啟示,需要深入信仰核心進行理論的研究,教會發展才不會偏離;當神學的基礎研究太少,教會負責人容易模糊異象,失去應有的責任和意志。

台灣教會發展美好見證 成為對岸祝福

台灣教會的自律、守法、合一,是神國裡美好的見證。

台灣教會的自律、守法、合一,是神國裡美好的見證。 (攝影/記者吳佳玲)

最後,王艾明教授對於未來兩岸基督教交流,認為大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從台灣基督教界獲得啟發:

1.台灣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政教關係,有別於大陸現行模式,不同教會宗派與基督教團體卻能自律、守法。因此,台灣各大宗派聯合組團訪問大陸基督教兩會及各地教會時,可以見證出法治社會中主內「多(宗派)中有一(合一)、一中有多」的特性,彼此尊重,承擔社會的公民責任,更充分表現出基督教神學中的「宗派」是高度自律守法的教會團體,而非互相攻擊、山頭主義、逃避公民責任及義務的「宗派主義」。

2.台灣教會的多元風貌,儘管不同宗派存在各自的特點,卻能在教會事務和政教關係等方面進行有效處理,透過平等協商、權力監督和依法辦教等民主機制傳承美好傳統。

3.「基督徒是好公民」在台灣存在著許多見證。十字架的真理就是「宣道」與「服事」並重,兩者不能偏廢,那種誤以為信仰越純正的基督徒,反而越遠離世界、漠不關心社會正義,單單將自己分別為聖等消極避世的教會觀,在台灣基督教界非常罕見。

他認為,台灣基督教界各宗派之間早已形成敬神、守法、盡責的理性格局,這是值得大陸基督教界重視和學習的見證。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