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陳鈞鉞(右一)曾經當過乩童,也在夜市賣佛珠,但這樣的人生沒有帶給他平安,直到遇見神。陳鈞鉞弟兄目前都在台南美好教會聚會。(照片提供/陳鈞鉞)

如果經過台南武聖夜市和岡山夜市,有機會碰到一個賣十字架飾品、播放著詩歌的攤位,你可能很難想像,這個攤位的老闆過去賣的是佛像、還曾經當過乩童!

台南美好教會的弟兄陳鈞鉞在南臺灣夜市擺攤,原本販售的是佛珠、神像、水晶…等佛教飾品,也曾經學習當乩童,為人指點迷津。但這些東西通通不能帶給他所渴求的平安,直到遇見上帝,生命完全被翻轉,經歷被醫治、得釋放,現在的他在夜市「轉行」賣十字架飾品,在攤位播詩歌,不僅成為十字架達人,更成為為主傳福音的僕人。

 

未信主前拼命賺錢的人生

未信主前,陳鈞鉞也曾經享受過風光的人生。曾在大間的廣告公司擔任業務行銷主管,後來自己開餐廳,生意也曾經達到頂峰。

 

但幾年間,連續遇到金融風暴與SARS的考驗,餐廳生意一落千丈,投資失利,一切歸零。在人生的低谷中,和妻子也因為個性價值觀不合而離婚,生命中重要的東西一時之間通通沒了。

 

靈異體質 學當乩童

就在生命的幽谷中,為尋找人生的方向與信仰,他輕信了朋友的建議去當乩童。由於自己從小就有靈異體質,陳鈞鉞心想在偶像的庇佑下或許這是一條出路,從此開啟了他一兩年的乩童人生;也是在此時,他開始在夜市擺攤販售佛珠與神像。

 

然而當乩童這條路卻招來黑暗權勢對陳鈞鉞的掌控。每每要請「濟公師父」上身,都要喝大量的酒,上身後,以瘋癲的狀態為信徒指點迷津。在當時陳鈞鉞回憶,被附身後,那個癲狂的狀態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每次酒醒後失落感更加強烈。除此之外,在長期菸酒不離手的狀態下,他的肝嚴重硬化。

 

上帝找回迷途羔羊

陳鈞鉞提到,其實自己在高中就進了教會,但是一直沒有紮根的信仰,對他來說可有可無。當他的生命來到最低潮,身體狀況差、收入不穩定,什麼都沒有時,神差了一位天使來到生命中:老同學林一郎來找他,邀他參加同學會,也到教會聚會,他一口就答應。

 

在主日聚會中,陳鈞鉞第一次感受到教會如同回家般的溫暖,每一首敬拜歌曲都深深打動他的心。不再像高中時,沉悶的儀式和聚會。不管是爵士鼓、吉他、貝斯所帶來的音樂,彷彿聖靈在動工,使陳鈞鉞完全降服。

 

在當時,母親罹患憂鬱症,而陳鈞鉞需要到夜市擺攤,陳鈞鉞商請市召會的弟兄姊妹有空去家裡走走,探望他的母親,沒想到市召會的弟兄姊妹竟在他家開起了小組聚會,陳鈞鉞大受感動。

 

當陳鈞鉞決志認罪悔改,回歸主的懷抱,除了教會弟兄姊妹為他代禱之外,牧師也為他做醫治釋放。在當下,身上竟莫名地出現許多瘀青,陳鈞鉞感謝上帝,經過多次醫治釋放,他終於擺脫黑暗權勢的綑綁,擁有一個翻轉的生命。

 

成為十字架達人

進教會不久後,一位教會朋友送他讚美之泉的詩歌專輯,陳鈞鉞很喜歡這些詩歌,於是在夜市擺攤時不停地播放這張專輯。

 

在夜市,有些基督徒被歌聲吸引過來,但卻發現攤位怎麼在賣佛珠與神像,大家都很納悶。不久後,教會一位姊妹建議他:應該改賣十字架飾品,當下彷彿靈光一閃,陳鈞鉞覺得這個建議太棒了,但是當時陳鈞鉞攤位上還有一些貴重的水晶,他心想除非這些東西通通賣掉,否則就是賠本生意了。沒想到,不久後,竟有廠商願意全數收購這些佛教的水晶項鍊,恩典來得如此之快,他心中滿是感恩。

 

在同時,朋友也把十字架飾品的製作工廠介紹給他,於是陳鈞鉞開始在夜市賣起十字架飾品。宛如一個未被開發的藍海市場,陳鈞鉞發現十字架飾品是全世界最流行的符號,而且來買的客人也比較不會亂殺價。

陳鈞鉞目前在台南武聖夜市和岡山夜市擺攤,販售十字架飾品,並在攤位播放詩歌。(照片提供/陳鈞鉞)

生命更新  認真服事神

信仰生命的更新非一蹴可幾。當時,陳鈞鉞的身體不太好,菸酒尚未完全戒掉。有一次病情發作,狂拉狂吐,還嚴重抽筋,被送到加護病房後,沒想到在夢境中竟看見陰間使者來催命。醒來後,大受驚嚇,更加決志要「心意更新,成為新造的人」,從那時起便決定戒菸戒酒,展開新的人生。

 

另外,在當時他所住的住宅附近的環境很不理想,陳鈞鉞一直想搬家;神的恩典數算不盡,陳鈞鉞向上帝禱告:他希望自己在夜市擺攤時,母親的安頓無後顧之憂,不受惡劣的環境影響。禱告後不久,沒想到自己原本以3百多萬買進的住宅,竟以市價一千多萬售出,多出的七百多萬,足夠讓他在台南市區買新宅,這一棟新宅不僅可以停放兩輛車,並附帶全新家具及24小時的保全。

 

陳鈞鉞大聲讚美神:「奇妙的救主,祢眷顧我和我的家人,我要更多來事奉祢。」

 

現在,他說自己在做的不是一般生意,是神的產業,有神的祝福下必然興旺。透過陳鈞鉞的熱情服事,他也傳福音給擺夜市的鄰人,以及來看十字架飾品的客人。他曾經一個月內帶領十多位非教友進到教會,因為自己的生命是主的恩典換回來的,帶回像他一樣的迷途羔羊,是現在最重要的任務。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