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基督教愛協團契」顧問梁夢熊、陳一華院牧及麥基恩醫生(左起)。(攝影/記者鄧敏如)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這是耶穌回答質問他的法利賽人說的話,記載在聖經馬太福音裡。這樣的經文提醒我們教會就好比是醫院,聚集著靈裡生病的人。

新界西醫院院牧事工顧問陳一華院牧,以三十多年關懷精神官能症者及康復者的牧養心得,在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講座中,分享實際的院牧經驗,他指出,很多時候,當遇到罹患精神官能症者的會友,因牽涉到專業領域,教會牧者與同工,往往感到害怕不知所措,資深精神科醫生麥基恩在講座中也提出了關懷精神官能症者的基本要領。

 

面對精神康復者,教會的角色

教會是一個愛的大家庭,但愛心也要有智慧,如何正確幫助教會裡有情緒障礙的會友,有三個面相需要掌握要訣。陳一華院牧與麥基恩醫生分別從牧養與專業層面提出建議。

 

「關懷者要『淡化』精神官能症的病況,形容它只是很多疾病中的一個。」麥基恩說,需要有技巧鼓勵康復者就醫。譬如面對憂鬱症患者,可以說,「因為你的『神經網路太擠塞』,去給醫生看看」,但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斷復發是會損害認知能力,須要提示他們定時服藥。

 

陳一華也認為,「『病向淺中醫』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及時就醫可以大大降低復發的機會。」他也強調,關懷者不用一開始就請對方看精神科醫生,而是先引導他接受心理輔導。

 

「打造與病友融洽相處的氣氛,很重要。」陳一華建議教會多辦講座邀請講員,教導如何關懷有精神官能症者的親朋好友,這樣能避免因為無知而抗拒接觸。他也提醒牧者要多留意,教會崇拜時,如果病友孤單坐在位子上,就要主動過去一起坐。

 

「還有,不要張揚他們的病情,比如某某某加入小組時,不要向大家說『他患過精神官能症』,因為這樣常常會因此引發很多問題。」陳一華提醒,病史或病情是個人隱私,要給予尊重。「可以循序漸進地講,但不用第一天就說明全部。」麥基恩認為,他更幽默地說,「就算一對男女剛開始交往,雙方也不會透露自己的智商、認知有障礙、記憶力不好等等的事情。」

 

不只要用同理心設想,麥基恩進一步說,關懷康復者,需要「補缺點,發掘優點」。他強調,精神官能症者並不是一無是處,比方說,強迫症的人常是會計高手。「教會要幫助他們各按恩賜參與事奉,從而重拾自信,與社會接軌。」

 

陳一華也提到,有一次在他醫院看到一位精神分裂症病友,既不會待人接物,又衣衫不整沒有形象,陳一華主動邀請他每周三晚上去院牧室參加福音聚會,這位病友也在一次聚會中決志信主。之後陳一華轉介他到「基督教愛協團契」,透過小組生活重新適應,與其他康復者彼此相交,現在也加入事奉,並帶新朋友融入團契生活。陳一華說,他最近參加「愛協團契」的感恩會,「我很感恩、喜悅看到這位病友充滿自信地招待來賓。」

許多參與者期待藉著關注精神官能症者,陪伴他們活出自信與勇敢。(攝影/記者鄧敏如)

陳一華:關心牧者的精神障礙問題

「牧師壓力大,也容易出現精神疾患的病癥,」陳一華提醒,除了教會弟兄姊妹代禱記念,「牧師自己主動的求助是關鍵。」他強調,減輕牧者壓力,主內肢體可做兩件事,一是彼此分擔:同工分擔牧師的工作量。第二是要彼此關懷,牧師可找深交知己組成「傾訴小組」。「牧師身分限制了與一般信徒分享心事的機會,所以小組成員可以是念神學院時的教授、朋友或相熟牧師。」他建議。

 

精神官能症康復者怕走進教會,信徒就更要顯出愛心與耐心,」陳一華說,教會當像耶穌般的慈悲關顧,成為關顧者的「典範」。不管長大麻瘋、瞎眼、身心障礙及康復者等等,在耶穌心中,「他們也是珍寶,是耶穌愛的兒女。」

 

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路加福音5:12~13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