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神為林佩貞預備了生命中的天使佩珊老師(左一),蔡老師不只是教她學習豎笛,也傾聽並抒解佩貞壓抑的情緒。(照片/特約記者 光晞)

當你手上所擁有的是殘缺,加上視力全盲時,如何期待能活出精彩呢?上帝親自介入林佩貞的人生,改寫她生命的腳本,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給她,她找回自己的價值,走進了人生的命定裡面,用音樂和生命激勵許多人。

2018年總統教育獎獲獎者林佩貞,是一個面對生命中艱難時,還可以喜樂分享自己的人,她用音樂譜出生命的新樂章。

 

充滿恐懼與害怕的童年

佩貞出生時體重只有628公克,因著早產成了視障者。她從小在充滿暴力和負面言語的家庭長大,父親嚴重酗酒,她和弟弟妹妹們常常晚上睡到一半就會被爸爸叫醒,不是被叫出來罰跪就是言語上的斥責和怒罵,心中充滿恐懼害怕和不安全感。

 

後來父母離異,母親獨自帶著7個孩子在外生活,因為生活的壓力,母親得了嚴重憂鬱症,情緒起伏很大,常常鬧自殺。

 

佩貞8歲時就從嘉義來到台中惠明學校就讀,她是母親傾吐心事的對象,貼心的她每一天都會跟母親通電話,確認母親是平安的。那一天她回嘉義,母親狀況不佳,當天出門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下午就傳來母親自殺的消息。接著不久父親也相繼過世,當時家中6個弟弟妹妹全由舅舅、阿姨和外婆負責照顧。

 

遇見生命中的天使

母親過世對佩貞打擊相當的大。她生命一度掉到谷底,拒絕與人互動,把所有的悲傷壓抑在心裡面。

 

這時上帝差派的一位天使來到佩貞的生命裡面,她是佩貞豎笛啟蒙老師蔡佩珊。第一次上豎笛課時,老師給了佩貞一個很大的擁抱,那是佩貞人生第一次被人好好地擁抱,她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被愛的滋味,她崩潰了,嚎啕大哭。

 

佩珊老師不只是教她學習豎笛,更多的時候是去傾聽並抒解佩貞壓抑許久的情緒,也在上課中不斷分享信仰,引導她認識神。

 

人生新腳本

「老師常常鼓勵我,說我是有價值的,說上帝很愛我。」在老師和台中豐富教會同工們的關心與幫助之下,佩貞信主了。

 

「我常常靈修、讀聖經、禱告和敬拜,並在生活中去經歷神的奇妙作為。」她開始為家人禱告,過去家人常常吵架,後來弟弟妹妹們走進教會,舅舅和外婆也決志信主,家裡面的氣氛開始改變。

 

國中升高中時,禱告尋求之後決定留在台中啟明學校就讀,高中三年上帝透過學校的希望課程讓佩貞持續學習音樂。三年期間,學了豎笛、鋼琴、薩克斯風和電子吹管,在音樂中建立了自信。同時也考取丙級按摩證照,南投、嘉義、台南的街頭藝人證照。

 

每當放假回到嘉義,會跟舅舅到夜市表演,不只幫助自己的家,表演時會分享上帝在她生命中的作為,希望祝福所有聽到的人。高中三年學校安排很多記者會和表演,她都會把握機會,不只是口語表達能力被建造起來,更藉此見證上帝在自己生命的作為。

林佩貞2018年獲頒總統教育獎(左一),她用生命見證走過的每一天都是恩典之路。(照片/林佩貞提供)

 

恩典不是一帆風順

「恩典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是在每一個環境中去倚靠神,經歷突破、更新和成長。」原本佩貞的眼睛可以看到光影及粗大影像,在2018年2月份,因為一場意外導致全盲,這是佩貞很難接受的事實。

 

當時也面對大學聯考的壓力,視力失去的同時,還造成眼睛劇烈疼痛,每天只能睡2-3小時,醫生診斷出來是視網膜剝離,必須立即進行手術。而手術前必須施打消炎針在眼球周圍,不只疼痛還具危險性,因為佩貞眼睛無法控制轉動的方向。

 

每次打針她都竭力呼求神:「主阿!我身體有限制,但主祢凡事都能,求主幫助我。」這次眼睛手術是局部麻醉,佩貞是在意識清醒之下動手術,手術前佩貞跪在病床前跟神禱告:「主阿,我真的很害怕,求主陪伴我,並祝福醫療團隊手術順利。」開刀過程一切順利,視力雖然沒有因此而恢復,神透過哥林多前書2:9「神為愛他的人所豫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親自安慰並堅固她的心。

 

台中啟明學校看著佩貞一路走來永不放棄精神,連續兩年推薦她選拔總統教育獎,佩貞在2018年獲得總統教育獎。評審問她,「為何妳面對生命中總能在艱難時,還可以如此喜樂分享自己走過來的路?」她誠實回答「遇到困難,自己會有跌到谷底的時候,但靠著神的話、詩歌敬拜與不斷禱告,我可以勇敢站立並去面對各種挑戰」。

 

她說「這個獎是屬於上帝的」,她也在今年順利考上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採訪結束前,佩貞用豎笛吹奏恩典之路,她的生命就像歌詞所寫的「一步又一步,這是恩典之路,祢愛、祢手,將我緊緊抓住。一步又一步,這是盼望之路,祢愛、祢手,牽引我走這人生路。」

林佩貞的生命就像歌詞所寫的「一步又一步,這是恩典之路,祢愛、祢手,將我緊緊抓住。」(拍攝/特約記者 光晞)

 

【《生命轉角》徵求見證故事,神在您或您的親友身上奇妙作為,您可以告訴我們。電郵:[email protected](請備註:生命轉角)】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