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以色列代表游亞旭(左)暢談以色列教育,(右)為翻譯Steven Ling。(照片/全國禱告網絡提供)

「台灣與以色列的處境類似,需要強大的腦力以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游亞旭(Representative Mr. Asher Yarden)於本月10日,出席全國禱告網絡招聚的全國牧者聚集,分享「猶太人及以色列教育的特色」時如此解釋。

游亞旭代表有著以色列人以自己國家為榮,以國族為重,且勇於突破、創新、接受挑戰、不怕失敗的性格,派駐於台後,不遺餘力地把以色列的文化、國情、科技產品…等介紹給台灣各界。

 

猶太人的教育傳統

游亞旭代表提到,對猶太人和以色列人而言,教育是一生的事,但是過往猶太人的教育不等於以色列當今的教育。

 

傳統猶太人以妥拉,即摩西五經為最重要的教育根基,故自小嫻熟摩西五經與解釋五經的米示拿等。自大衛王以降的以色列君王,均以神的智慧為畢生追求的至寶,如同所羅門王以智慧聞名。在猶太的文化、傳統及信仰中,極其重視智慧。

 

此外,猶太民族在兩度聖殿被毀及兩千年的流亡中,乘駕在民族的悲劇之上,而將痛苦的經歷和累積的對於神的話語的理解匯集為塔木德,成為重要的民族信仰及生活教育的經書。

 

猶太人認為,教育與學習的價值遠超過金錢,而金錢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讓人有更多時間可以讀神的話語、敬拜神;並且金錢可讓人有更多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由於猶太人在流亡的歲月中,他們的職業受到居住的列國法令的侷限,反而使他們於工作之餘,可以多花精力於學習和教育下一代。

 

猶太人的傳統是三歲開始學習,著重於培養一個人對學習的渴望,使他的學習可以持續到一生。

 

當今以色列的教育理念

以色列立國之初,人口少,可用的土地小,人民的素質更形重要。1948立國後,即籌劃全民義務教育,從五歲至十八歲,人人都要受教育,且學費低廉近乎免費。因為猶太人口在全世界僅有1300~1500百萬,無論弱勢兒童等的教育都受到重視。立國七十年,以色列國籍的諾貝爾獎得主已超過十二位。

 

游亞旭代表歸納以色列教育上著重的幾個特點-Chuzpah、不畏懼權柄和威權、跳出框架思考、不怕失敗。

 

Chuzpah

游亞旭代表說,以色列因國土狹小、資源短缺、敵國環伺,必須在各方面竭力突破與創新,於是被造就出一種被稱為Chuzpah的精神。這個名詞很難適切地翻譯成中文,它代表的面向包括大膽、無禮、無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等。誠如游亞旭代表所說,這個名詞起初帶有負面的意涵,但是對於立國之初,處於弱勢的以色列小國而言,這種態度成為必要。

 

游亞旭代表說明這個名詞最常運用於軍事領域。當大衛面對哥利亞的挑釁,就是靠著Chuzpah的精神力搏。

 

在以色列立國之後的歷史中,以色列國為了生存,多次不得不以Chuzpah精神採取的軍事行動來喝止對敵入侵。

全國禱告網絡致贈游亞旭(左二)代表禮物以表感謝其講述。全國禱告網絡總幹事潘劉玉霞牧師(右一) 衣立凡牧師(右二)代表牧者致謝。(照片/全國禱告網絡提供)

 

不畏懼權柄

游亞旭代表也提到以色列的孩子往往直呼老師的名字,不會被認為不禮貌。

 

以色列人也不喜歡穿著很正式,他們認為不要浪費精力在一些繁文縟節上,好使思維更自由。

 

他們認為不懼怕權柄、不畏懼威權,一個人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才會更有創意,不會畏首畏尾、唯唯諾諾。

 

老師在課堂上往往歡迎學生來挑戰他們,不因回答不出學生的問題而覺得被冒犯。以色列的父母、老師、上司、長官,都不認為自己懂得一切,願意承認自己並非全知全能,而願意讓孩子、學生、部屬挑戰自己,以色列整個環境氛圍都鼓勵這種不懼怕權柄的態度。

 

游亞旭代表提到,曾於11月份來訪的諾貝爾獎得主謝赫特曼(Dr. Dan Shechtman),他在年輕時於美國進行博士後研究,他那時跟隨赫赫有名的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鮑林博士(Linus Carl Pauling)。

 

謝赫特曼在開創晶體非週期性的研究初期,備受科學界的質疑,萊納斯鮑林博士甚至說他在「胡說」,「沒有偽晶體,只有偽科學家。」同事請「他停止為團隊『帶來恥辱』。」他被逐出實驗室。但謝赫特曼沒有因此自貶自憐,他說「從小,父母、老師都教我不要因任何遭遇而氣餒,要繼續往前。最終他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

 

跳出框架思考

游亞旭代表說,以色列人因環境的劣勢和民族的悲劇,導致他們重視教育、鼓勵創新、大膽冒進、願意接受挑戰的性格,反而使這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小國,在許多科技和天然資源運用等領域有獨步全球的創新突破。

 

如水資源的開發運用,以色列一年降雨量僅為台灣的十分之一不到,但半個世紀之前,以色列就致力於淡化海水的工程,至今不但解決了境內的用水問題,也幫助世界多個缺水國建造海水淡化廠。聞名全球的滴灌技術,也是出自五十多年前一位從波蘭回歸的工程師Simcha Blass的發明。

 

游亞旭指出,以色列人六歲之前就開始學習跳出框架思考,不坐以待斃,嘗試解決問題。他提到,以色列與台灣一樣地狹人稠,交通尖峰時間,人人怕塞車,於是希伯來大學一位教授發明計算公路上車子流量,結果谷歌以14億美金買下Waze這家以色列的地圖應用程式公司。

 

失敗不可恥

游亞旭代表從Chuzpah精神出發,分享以色列教育的核心就是鼓勵孩子「不怕失敗」。

 

以色列人認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要在孩子長大以後才看得出來,所以要容許人犯錯、失敗,對孩子如此,對成人也是如此。接納失敗,正面積極地看待失敗,才是成功的基礎。從家庭、學校、職場到軍隊,以色列人都是如此看待「失敗」。

 

游亞旭代表認為台灣和以色列相似之處包括面積小、沒有太多天然資源,為求生存,必須只能成功。激發腦力可以面對艱難的環境和接踵而來的挑戰,因此,教育下一代對於台、以兩國,更形重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