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報告指出,15至21歲青少年是心理最不健康、壓力最大的一個年齡層。其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3C成癮問題。宇宙光總幹事暨關輔中心主任、專業心理諮商師葉貞屏表示,癮是一種追求樂趣, 或是滿足慾望但卻無法控制的行為。而為了減少青少年階段人際相處的壓力、不適應,可在小學階段做好預防,讓他們擁有美好的同儕相處經驗,並提前學習與同伴一起相處的能力,減輕i世代「慣用社群媒體、卻不慣與真人溝通」的憂鬱與焦慮。

葉貞屏老師:科技確實是從人性出來,但人性裡面的東西太複雜,科技服務的有可能是人性裡的陰暗面,長此以往,會使我們遠離人真正尊貴的地方。(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兒少3C成癮問題

機器人公司3D Robatics執行長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說:「如果拿糖果跟毒品來比較,3C產品更像毒品

 

2015年教育部調查指出,各種電子成癮盛行率隨著年級而增高,高中職學生的網路成癮盛行率為19.5%,線上遊戲為17.3%,臉書為15.6%,智慧型手機、平板為25.7%,大概每5個孩子就有一個有電子成癮的問題。

 

「癮」的目的性

葉貞屏表示,使人成癮的的活動或物質有一共通點:它們可帶來某種身體的經驗,透過它們,會使人感到更警覺、冷靜、不害羞或更有力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癮」能為成癮者達到某些目的,例如讓人有短暫的機會可以—忘記、懲罰、驅離自我意識和膽怯、逃避痛苦、填補自我形象的破口、管理情緒、與他人和諧相處、向自己證明我可以做我想做的、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與孤獨相處等

 

所有的成癮者都是「自己選擇」追隨他們的癮習,對他們而言,被自己所欲求的事物奴役,有時好過沒有這些東西的自由。

 

遠離人性的尊貴處

曾經有一位美國爸爸自覺花太多時間在手機的社群軟體,因此他決定從此不用社群媒體,但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竟然坐在馬桶上用手機看新聞。這表示讓他離不開手機的不是社群媒體,而是想逃避現實的心情他已選擇不使用社群媒體,但仍然掉進手機黑洞

 

「科技來自於人性」,科技確實是從人性出來,但葉貞屏認為,人性裡面的東西太複雜,科技服務的有可能是人性裡的陰暗面,例如:好逸惡勞、希望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穫等,長此以往,會使我們遠離人真正尊貴的地方

 

成癮的五個階段:

第一期毫無準備或漫不經心:好奇、好玩、無聊,成癮剛開始並不明顯。

第二期友誼:很多愛用者,「我這樣沒什麼」,認為事情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第三期「沉迷」:周遭的人覺得你變得不一樣,本來答應的事情開始做不到。

第四期「愛與背叛」:愈來愈不願意履行自己的責任,例如變得不愛上學,缺課愈來愈多。為了「癮」而與自己其他的角色失聯。

第五期「尊崇」:「癮」不只成為主人,更成為你生命的「王」;為了「癮」,其他東西都可以拋掉,你成為「癮」的奴隸。

 

「因為人被誰制伏,就是誰的奴僕。」-彼得後書 2:19

葉貞屏老師受邀至大直衛理堂《讀書會講座》,以「脫癮而出」為題分享兒少3C成癮的問題。(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如何判斷是否手機成癮?

1.當無法使用手機時,孩子的心情會瞬間改變,突如其來的焦慮、暴躁、甚至憤怒嗎?

2.孩子寧可盯著手機看,也不願參加社交活動嗎?

3.孩子因為使用手機而晚睡甚至熬夜嗎?

4.當你問孩子在用手機做什麼時,他會說謊嗎?

 

社群癮

兒福聯盟公布2018兒少偶像崇拜概況調查結果顯示,76%有偶像崇拜的經驗,50%崇拜的對象為網紅素人,90%有追蹤過網紅素人,46%家長並不清楚兒少喜歡甚麼偶像。

 

美國時代雜誌曾經刊登一篇文章,文章描述高中生妮娜‧蘭頓(Nina Langton)因為沉迷於使用手機與社群媒體,身心逐漸失調,試圖自殺未果。「其實我不是很想死,我只是需要幫助、卻不知道如何求助」,妮娜和她的治療師發現,身體形象的不安全感是她痛苦的來源,「我花了超多時間在Instagram上追蹤模特兒,然後擔心我自己看起來怎麼樣」。

 

社交競爭使人不快樂

葉貞屏表示,社群媒體帶來了「社交競爭」,人們是否快樂,不在於自己的生活過得如何,而在於「自己的生活跟別人的生活相比起來如何」。快樂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跟別人相比的結果

 

睡眠不足、過度競爭、社群媒體等,都會削弱人們解讀「社交線索」的能力,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影響尤其大,而這會讓青少年變得不懂與人相處,在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中傷害別人、也被傷害

 

健康的調劑活動可以讓人在生活上、工作上更得心應手;但遁入屏幕世界來逃避,反而讓人更加焦慮與孤立。因此,尋找一個能紓解壓力、恢復疲勞,但是又不會成癮的適當方法,實在是現代人的一大挑戰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10:23

 

從小把握三重點

葉貞屏建議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把握三個重點:一群人、好玩、有成就感。小學開始為孩子找到「一群人」,讓孩子可以跟著去做「快樂、好玩」、「又有成就感」的事情,這可以減緩他們進入國中、高中在人際關係上的不適應

 

一、一群人

為什麼要一群人?因為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同伴關係是他們得到自我觀念的重要參照,如果從小他們就有能力、有學習、有跟同伴一起相處的經驗,這會為將來國中、高中時期與同儕相處打下好的基礎。

二、好玩

葉貞屏曾經看到一句標語:「孩子喜歡去好玩的地方,但是他會待在有愛的地方。」所以,活動一定要「好玩」,不一定要學很多才藝,才藝只是讓他去探索。

三、有成就感

在6-12歲的孩子,其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感覺自己有能力」,這是建立自信心很重要的依據

 

以這三個標準來看,教會的主日學、童軍團都是很不錯的選擇。葉貞屏強調,家長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而幫孩子報名很多才藝班,重點是要陪著他們一起邁向終點,打下好的基礎,未來孩子遇到各種挑戰才可以站得穩、不跌倒。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