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不用擔心害怕,也不需要靠能力證明自己(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你不夠完美」、「你是最糟的」、「不夠優秀」…,這些負面聲音也經常在腦中徘徊嗎?

不論是在職場、校園或是家庭等各領域,我們常以他人意見來定義自已,活在「他們」的標準,久而久之就感到疲乏。近日演藝圈愈來愈多藝人願意坦承自身軟弱,勇於訴說內心黑暗面,網路上也出現不少以心理學角度分析的評論。

 

作家施以諾曾提出另類思考:「那些批評、嘲諷的人,本身是個怎麼樣的人?」通常說話刻薄、勢利眼的人對人不會有太正面的評價。再者,他又提出另一思維:「既然如此,何必在乎那些在你心中不怎麼樣的人所講的話呢?何必用那種人所講的話為準,來定義自我存在價值呢?」

 

保羅曾在說到: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判斷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書4:3)在他心中,上帝大過愛論斷別人的人,而上帝是一位慈愛的主,祂視我們每一個人有如寶貝。「如果連上帝都不會嘲諷、看不起我們了,如果連上帝都視我們如同寶貝,又何必總是用別人的負面眼光來定義自我價值呢?」

 

「當我們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時,人就會透過外在表現、人際社交,或事業成就來定義自己,變得總是想要討人喜歡、渴望證明自己。」榮耀城靈糧堂牧師王翠如舉例,到別人家作客時,不論對方再怎麼熱情、大方,仍感到不自在,因自身身份為「客人」,這個家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你的;回到自家則不同,你不需偽裝、迎合,可以開心地做自己。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不用擔心害怕,也不需要靠能力證明自己,因為這個家裡所有一切都是祂的孩子可享受的。

 

加拿大頌泉事工前執行長潘唐娜牧師(Donna Parachin)分享,人的身份認同是從「父母親教養」、「世代傳承」、「文化」、「權柄人物」、「親密的關係」、「個人生活經歷」等6個領域發展出來的。她提到,神為你所定的計劃,是讓你有個健康的身份認同,好叫你在與神、人的關係中,帶著安全感成長;並在無條件「愛的環境」與「愛的經歷」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感、珍貴感、重要性。

 

謊言之父撒但所追逐的就是潛入神給你的身份認同,藉這6個領域在你生活上的經歷,來塑造你對自我認同的「身份」與「想法」,想讓你自然地認為「拜託,本來就應該這樣啊!」,完全沒有察覺自身對「事物的看法」早已扭曲,持續活在恐懼、害怕被拒絕的「失敗的樣式」。

 

大腦在成長過程中接收許多外來資訊,自動把這些連結成一些「觀念」,並塑造出大腦運作的「路徑」,最後成了直覺的反射行為與動作,形成「心思意念裡的堅固營壘」。當我們不斷重複經歷相同的事情,特別是面對「衝突」、「困難」、「情緒上很受傷」時,這個路徑就被建立的更清楚了。當仇敵掌握大腦路徑後,將其扭曲,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視此為健康的自我思考模式。

 

當重新審視自己、明白自身是如何塑造「周邊世界」的真理,察覺自己與周遭人的生命型態,就會發現那些出現錯誤行為的人,只是在重複經歷的事物中,所被塑造出的「不正確的生命形態」。仇敵正是利用情緒上的痛苦、錯誤的信念系統、意志力、堅固營壘,來改變個人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身為神的兒女應該知道,我們擁有神的形像,世界無法定義自己。祂不看人的行為,反倒用完整的愛接納和包容。當我們識破仇敵的攻擊,脫離「自我觀念的真理」,回到「神的真理」,就能恢復神對你的自我形象與身分認同。

 

我所愛的,你何其美好,何其可悅,使人歡暢喜樂!-雅歌7:6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