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諾貝爾獎創辦人(圖右)和他的牧師。(照片來源/維基百科Lars Olof Jonathan Söderblom、Alfred Bernhard Nobel)

諾貝爾和平獎創立至今,已授予106個人和24個組織。在眾多得獎人當中,其中一位有著特別的身分,他是瑞典的牧師,更是陪伴諾貝爾──獎項創辦人晚年的信仰啟蒙者。33年後,他因著促進教會團結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表彰他極大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的一生。

他是內森·瑟德布盧姆牧師(Lars Olof Jonathan Söderblom),今日是他誕生153年。身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中唯二的牧師(另一位是金恩博士),其畢生倡導全球教會的團結,65歲那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同年逝世,並被紀念在路德教會和美國聖公會的聖徒日曆上。

 

出生瑞典中部的瑟德港市(Söderhamn Municipality),內森的父親也是一位牧師。從小被基督信仰薰陶,即使個人經歷還不那麼深,他卻早已決定要跟隨父親的腳步,成為全職傳道者。內森27歲被按牧,之後進入德國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教授宗教研究,48歲擔任烏普薩拉教會的牧師(Church of Sweden Archbishop of Uppsala),直到死前都盡忠職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持續呼籲基督徒領袖要站在和平與正義的一方,不能只顧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教會、自己的會友。內森提出全球基督教會必須合一的觀念,為了傳耶穌基督的福音到地極,教會與教會間要彼此連結,和社會、社群的關係也要保持緊密。

 

他在逝世前10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最嚴重創傷的時刻,集結各地基督教領袖召開「全球生活與工作會議」(World Conference of Life and Work)。內森因此被認作教會「普世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最早的開創者。

 

「合一體現在基督的十架上」

內森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後,在一次致詞(The Role of the Church in Promoting Peace)中談到教會合一,也解釋為什麼這件事如此重要。當時他是瑞典教會的重要領袖,表示真正的合一,唯在基督的十架上才能真正被體會。

 

當時的社會正面臨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傷害,內森認為人們經歷的不只是世界的災難也是心理的革命。真正的和平,唯有在人們努力對抗心中老我和邪惡思想之時,才有可能緩慢到來。

 

鮮為人知的身分:諾貝爾的牧師

除了推動基督教會界的合一,內森還有另一個身分:諾貝爾獎創始人──阿弗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牧師。

 

他們有33歲的差距,內森當上牧師時、諾貝爾都60歲了,內森卻成為他晚年的密友。儘管諾貝爾小時候也曾在教會受洗,卻討厭有組織的教會,信仰的真理建造亦不深。

 

但是在他飽受心臟病與中風之苦時,陪伴他的仍是一位牧師;主持他的追思會的,也是一位牧師。或許諾貝爾從不喜歡教會,他卻帶著他的家人低調參加內森在巴黎牧養的一間教會。

 

諾貝爾和內森分享對信仰的掙扎,他欣賞這位年輕人對教會和社會間應當團結的看法,離世前也將自己的戲劇手稿分享給內森。在諾貝爾的追思會上,內森朗讀裡面的內容:「…你站在死亡的祭壇前,這裡的生與之後的生構成了一個永遠的難題…正在熄滅的火花卻喚醒我們將自己獻給神,也讓所有聲音都安靜下來,除了信仰之聲。」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