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今日(1月27日)是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台灣為第四次舉辦紀念活動,於國家圖書館演講廳舉行。(攝影/記者林葶熙))

4年前的今天(1月27日),聯合國訂定為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以紀念1941至1945年期間,這場近600萬歐洲地區猶太人的大屠殺。此次為台灣第四度參與這場緬懷歷史的行列,由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德國在台協會共同舉辦。

台北市可巴德猶太協會的拉比Shlomi Tabib帶領大家祈禱。(攝影/記者林葶熙)

 

「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不僅是猶太人與德國人的紀念日,更是普世應該關注的重要日子。」首先由台灣神學院教授賴信道博士帶領大家,共同緬懷在70多年前的今日,600萬猶太人以其生命換取的教訓。

 

會眾在台北市可巴德猶太協會的拉比Shlomi Tabib的禱告聲中,為紀念活動獻上禱告:「願主紀念我們的同胞,以色列的子民,紀念那些在猶太大屠殺中犧牲的英雄,那些被殺害、被吊死、被活埋,600萬個為主之名而殉道的靈魂。

 

願主紀念那些罹難者,如同紀念以色列的聖者,願他們的靈魂生生不息,願他們不再被迫與至親摯愛分離,不論生或死。願他們永遠安息。讓我們眾口齊聲音『阿們!』」

(左圖)副總統陳建仁表示,要以此事件為借鏡,期盼讓國人認識人權發展歷程,更要學習互相扶持。(右圖)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羅斌所創作的偶劇《我有名字》 已在以色列、德國、土耳其與南非演出,影片也可於網路YouTube看到。(攝影/記者林葶熙)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羅斌表示,作為歐洲人,猶太大屠殺是令每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2012年出版的書《悼念》中,裡面有1700多位被屠殺的猶太孩子與吉普賽孩子名單。此書成為其戲劇創作靈感,從中以3名孩子的生命故事創作偶劇《我有名字》,以紀念這場史事。

 

在德國,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始於1996年,由時任德國總統Roman Herzog訂定,並於每年1月27日舉行紀念活動。當時他曾在國民的演說中提到,回憶不該就此結束;它必須讓後代子孫能有所警惕。這是我們今天齊聚在此的原因。

 

「今日,我們齊聚一堂,為猶太大屠殺的受害者致敬,並永遠謹記此段記憶。」德國在台協會王子陶處長表示,那些證人、看過及感受過那段恐懼日子的男人、女人與孩童們,已逐漸凋零。他們使大眾體認到意識形態宣傳、煽動與無知的危險;他們教導了我們禁止反猶主義、種族主義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視;他們也教導我們重視自由、人權與民主的可貴。透過紀念活動,以作為過去和現在的橋梁,期盼大家能將這歷史教訓。

左為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右為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游亞旭。(攝影/記者林葶熙)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游亞旭代表分享,不論無心或有心,對於這場歷史悲劇,至今仍有人會有此疑問:為什麼在70餘年後,他們還要聚在一起緬懷這場大屠殺,並對受難者表示敬意?

 

雖然已經經過70多年,對於倖存下來的人而言,大屠殺所留下的創傷難以磨滅。他們的倖存是人類堅毅精神的證明,是可以讓我們學習的教訓。從此史事可有許多討論層面,然而,最重要的是,緬懷大屠殺事件本身即是一個警告,如同哲學家喬治桑塔亞所說:不能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猶太大屠殺留給大眾遺產──倫理道德的準則,能促進民主、人權、包容的理解,以及反對任何形式的種族主義與集權的意識形態。最後 游亞旭以猶太學者希勒爾長老的話鼓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副總統陳建仁說到,看到大屠殺例子,深刻體會歷史不可掩埋。我們要學習以色列將歷史傷痛,轉化為教育下一代要有包容;學習德國接受過去歷史的黑暗面,致力挖角歷史真相。不論透過口述歷史、影像紀錄,期盼讓國人認識人權發展歷程,更要學習互相扶持。

 

「Shma' Yisrael,我的上帝,現在只剩我孤獨一人,請賜我堅強,我的上帝,使我不知恐懼為何。痛苦是如此強烈,讓人無路可逃。請領我走向盡頭,因為我已沒有力量...」

 

紀念活動最後以歌曲「When The Heart Weeps」畫下句點,歌詞中「Shma' Yisrael」,本意為「以色列啊,你要聽!」這是一段濃縮猶太教神論精髓的祈禱文,原為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是我們的神,唯一的主。作為每天信仰的宣告及早晚禱告的中心思想,被視為猶太教中最基本、每位猶太人應知的。

 

大屠殺期間,猶太人普遍以此為祈禱,甚至有些人在被殺害前仍如此默禱。大屠殺過後,許多猶太裔孩童在年輕時被隱藏,忘記自身身分,而這成為一種通關密語,能幫助人認出猶太裔的孩童。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